历史常识中的中国古代史是常考点之一,需要认真学习。为了帮各位小伙伴梳理中国古代史,下面我以时间轴的形式,把各个朝代发生的重要事件列出来,进行知识串联。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把时间点与事件配对记忆即可,简单了解,会做选择题。
1. 夏商周文明
(1)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前 16 世纪)
家天下: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夏历: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公元前 16 世纪—前 11 世纪)
青铜器:后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
(3)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前 771 年)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史称西周。
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子。
分封制:天子—诸侯国—卿大夫—士。
宗法制: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4)东周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废井田,土地私有;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3)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项羽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3. 汉朝(西汉、东汉)
西汉:前 202 年,刘邦建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推崇黄老之术,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2)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财政权集中于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
东汉:公元25年6月,刘秀称帝,史称东汉。
4. 隋、唐、五代
(1)隋朝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科举制:隋炀帝创立,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开凿大运河: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唐朝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开元盛世:唐玄宗
安史之乱: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唐。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为吐蕃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3)五代
五代:唐朝灭亡后,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后周相继统治政权。
十国: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的许多政权统称为十国。
5. 宋朝
公元 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取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王安石变法,但以失败告终。
6. 元朝
公元1206 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其孙忽必烈 1271 年建立元朝称为元世祖。
元朝的疆域为历代最大,首都大都(今北京)。
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开省级制度先河。(秦朝实行郡县制,唐代地方行政区域实行州、县二级制)。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
7. 明朝
1368 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即明太祖。明初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郑和:7 次下西洋,到达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戚继光抗倭。
8. 清朝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 年,清军自山海关南下,占领北京。
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占据台湾的荷兰军队,收复了台湾。
“闭关锁国”: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
“重本抑末”: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小试牛刀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对后世影响深远,该事件发生的朝代是( )。
A.秦
B.汉
C.隋
D.唐
答案:B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董仲舒提出、汉武帝采纳实施的,故本题选B。
2、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经实行过"变法”,以期通过变法增强国家实力。在下列变法任务中,主张“燔诗而明法令”的是( )。
A.管仲
B.商鞅
C.安石
D.张居正
答案:B
解析:焚烧儒家的书籍,明确法令,体现的是法家思想,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发动以儒家为代表思想的变革。而当时商鞅变法,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管仲则是注重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B
延伸阅读:
零基础如何备考?233网校零基础取证班购课即送教材,5大基础班级教学,给您备考指路,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