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 关键词 | 教育启示 |
顺序性 | 一步一步 | 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
阶段性 | 不同阶段 | 不同年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别;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儿童成人化 |
不平衡性 | 同一个体、不同方面 | 把握关键期或最佳期;适时而教、及时施教 |
个别差异性 | 不同个体 |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把锁 |
互补性 | 一方面有缺陷,另一方面超群发展 |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感觉特性 | 概念 | 举例 |
感觉适应
|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最常见的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感觉后象 | 外界刺激停止作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 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 |
感觉对比
|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 |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 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 |
感觉的补偿 | 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 盲人的听觉灵敏。 |
联觉 |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 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 |
三、注意的规律
规律 | 关键词 | 举例 |
注意的选择性 | 倾向 | 黑板上,主要看红色粉笔写的字 |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 | 数量 | 一目十行 |
注意的稳定性 | 时间 | 小学生、中学生以及成人的注意稳定性不一样,因此,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45分钟,成人一节课1小时 |
注意的分配 | 同时 两种及以上 | 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
注意的转移 | 主动 转移 | 上课了,注意从小说中转移到课堂上,专心听讲 |
四、高原现象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是学习中期)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产生的原因:第一、学习方法的固定化;第二、学习任务的复杂化;第三、学习动机减弱;第四、兴趣降低;第五、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第六、意志力不够顽强。
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之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对学习的启示: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有意义地学习。
六、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
耶克斯-多德森探究学习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它们并不是呈简单的线性关系,其中还受任务复杂程度的影响,具体如下图:
该曲线表明: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2、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教育启示:如果学生面对一个非常简单的考试,可能看书复习的欲望就非常低,那么这时鼓励学生要重视这次考试,增加学生的动机,使动机达到一个较高的动机水平,促进我们的工作效率。如果学生面对一个复杂的考试,则鼓励学生放轻松,像对待普通考试一样,使动机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七、普雷马克原则
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原则”,由普雷马克在实验中得出,结论为: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即高概率事件可以作为低概率事件的强化物。
举例:看动画片是孩子喜欢的事件,做作业是孩子不喜欢的事件,家长提出要求:只有完成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使用注意事项:1、顺序不能颠倒,即低频率事件在前,重要率事件在后。
2、两种行为对学生而言要在喜恶方面存在明显的对比,即高低频率的行为进行恰当的组合。
3、要言而有信,即如果以喜欢的事件作为奖励以呈现,则学生在完成指定行为后必须予以兑现,否则不利于产生持久的效用。
八、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实验规律
九、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在交往和活动中形成)。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 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教师资格备考的任何疑问,欢迎留言交流~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pxx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