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小学学习笔记>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学习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速记2.2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来源:233网校 2014年8月4日
  • 第1页: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233网校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知识考点,帮助广大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一次通关攻略,立即查看>>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讲师视频讲解本节考点出题

高频考点提要
   1.儿童身心发展的概念;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高频考点速记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他的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观点:
   (1)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提出“白板说”。
   (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这种制约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3.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层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page]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注意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说来,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时,眼、耳、手、脑的配合往往不够,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不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2)观察缺乏精确性
   (3)观察缺乏顺序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4.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7.言语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
  一年级新生以对话言语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学生的独白言语发展起来,四、五年级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提升,并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2)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阅读发展不平衡,个体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出女生优于男生的状态。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默读,至五年级达到高峰。
   (3)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从口头造句、看图讲话开始,在小学中年级以后才能进入独立写作阶段,写作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4)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个体内部言语大致经历了出声思维时期、过渡时期和无声思维时期,刚入学的小学生处于出声思维阶段。三四年级以后,随着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演算时或在阅读课文时无声语言开始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是阅读或演算遇到困难时,仍会用有声言语来帮忙,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如此。
   (二)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儿童3岁左右基本成熟,表现为儿童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等。
  第二阶段是社会自我:3岁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第三阶段是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彤成。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其对自我的认识,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2)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其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第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3)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包括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一般来说,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在小学阶段,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a我情绪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发展密切相关。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往往自暴自弃?
   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
  第一,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品质特征的注意;
  第二,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第三,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第四,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2)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父母和儿童的关系变化主要体现在:交往的时间和内容发生变化;日常教养问题类型发生变化;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师生关系方面: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建立关系的特点都在发生变化。
  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学生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低冲突的特点。
[page]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顺序性的含义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2.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此外,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阶段性的含义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2.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问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例如,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l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
   2.对教育的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
  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的含义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即使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
   2.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别差异性的含义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2.对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什么?233网校讲师为你点拨各章节核心考点,点击查看>>

  同类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预测归纳1-7章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复习资料1-7章

  课程学习: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培训精讲班,跟着老师学习,抓重点,直击考点!!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