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小学学习笔记>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学习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来源:233网校 2016年1月23日
  • 第1页:心理学概述

233网校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知识考点,帮助广大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一次通关攻略,立即查看>>

第六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命题点一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page]

命题点二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所著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也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补充知识点】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其中,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page]

命题点三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特点。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这是注意的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注意,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有关联的,即符合自己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而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意义的、无关联的,即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或活动。

2.保持功能

这种功能使注意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直到保持到达目的为止。

3.调节功能

可以调控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使偏离目标的活动得到纠正。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成,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page]

命题点四 感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位置的不同,把感觉分为两类: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2.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信号的感觉。

(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前者是感受性的问题;后者是感觉阈限的问题。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2)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①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②明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

★温度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

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

再如: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小说《陪衬人》,描述了一些有钱人的小姐、太太们,专找一些长得比较丑的、没什么特点的人,经常带在身边,出没于公共场合,以显示自己的美。《唐伯虎点秋香》“秋香的回眸一笑”也是利用了对比的效果。

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如:吃完糖后再吃药,就会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后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

(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被称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

(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①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②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例如: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page]

命题点五 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如:有某一个物体,人用眼睛看,知道它的形状是圆圆的,颜色是绿中带点红,用鼻子嗅闻有清香的气味,用舌头尝有酸甜的滋味。于是大脑便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形成对该事物整体的印象,并知道它是“苹果”。这种对苹果的反应就是知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①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②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有两种:一是现在是什么季节、几号、几点;二是知觉现在时刻与过去某一时刻的长短。

例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光飞逝”——人对长时间估计偏短,对短时间估计偏长,最精确的是一秒钟(如有时感觉时间过得好快,有时感觉很慢)。人对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很大,常常受情绪、兴趣、精神状态,以及活动任务、内容等因素的影响。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知觉四种类型。

★真动知觉: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例如: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知觉的原理制作的。

★诱动知觉: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例如:坐在运动的车里看路边的建筑物和树木,感觉它们在运动。

★自主运动知觉:在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例如:在暗室内注视静止的光点,过一会儿就会感到光点在游动。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①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②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不可能只是看见对方的某些部位,而是整体地认知把握他。

又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③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④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例如: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由于距离的改变,看一个人的大小是有差别的,但我们认为大小没有改变,仍然依其实际大小来知觉他。

又如:远处的雷声和火车的鸣笛声,其音强未必高于近处的敲门声,可我们总觉得雷声或火车鸣笛声较大。

 (四)观察

1.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语言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所以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2.观察的品质

①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与选择性。

②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意知觉。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

③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精细地知觉事物,才能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应。

④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个具备观察敏锐性的人,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观察的敏锐性与精细性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智力品质。

3.观察力的培养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品质。

[page]

命题点六 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根据记忆内容和记忆对象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①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④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例如:“做广播体操”在动作记忆中,大肌肉的动作不易遗忘,而小肌肉的动作则易遗忘。又如:“骑自行车”与“叠千纸鹤”相比,长年不骑车也不会遗忘,而长年不叠千纸鹤就会忘却怎么叠。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②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

③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生不忘。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①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②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有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①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②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如打篮球。

(二)记忆过程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在生活中那些具有重大意义,适合人的兴趣、需要、活动目的和任务的事物,以及那些能激起人们情绪活动的事物,人们在无意之中就把它们记住了,并且日积月累,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②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①机械记忆: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②意义记忆: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2.保持和遗忘

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

遗忘的原因

①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②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张: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后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③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泊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他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者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④动机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⑤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主张: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如果有恰当的线索提示,个体就能够很快将信息提取出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也就是说,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

3.回忆与再认

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

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

【补充知识点】系列位置效应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4.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①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②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③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培养记忆的准确性,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增补预测区别开来。

④准备性: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5.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②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地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④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⑤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2dt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既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⑥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

·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page]

命题点七 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例如:早晨起来,看到房屋的屋顶是湿的,便推想昨天夜里下过雨。“昨天夜里下过雨”这件事并未被直接感知,但却可以根据下雨的有关知识经验推论出来。

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例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人们在思考“树”这个概念时,头脑中呈现的并不是具体的哪棵树,而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树的一般表象”。

(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例如:太阳的朝起夕落、四季的冷暖交替,这是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但人们要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则必须利用有关宇宙知识和观察到的结果,通过深入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

 (三)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①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是直观的、具体的。

例如:幼儿在学校简单读数和做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就停止了。

②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形象思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幼儿的思维;第二种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是艺术思维。

例如:儿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

③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①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例如:医生听到病人简单自述,不经过医疗器械分析排查而迅速做出病情诊断。

②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i医生面对疑难杂症经过多种检查、会诊分析。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①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②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个方法。

例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4.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多少划分: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①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利用已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题。

②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如:技术革新、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改革等。

(四)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1.分析和综合

①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将一棵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

②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比较和分类

①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要考察两种学习方法的优劣,就要分别从学习时间、成效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人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②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3.抽象和概括

①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合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②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①具体化: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概念或原理,学生运用已学会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具体化。

②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五)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

概念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①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②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例如:“毛笔”这一概念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属性,即“用毛制作的”和“写字的工具”。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例如:“好孩子”概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如“学习成绩好”“诚实”“乐于助人”。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例如:高低、上下、大小等。

③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形成的。

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如学习的定义、定律、原理等。

2.判断

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大都是借助于语言、词汇,并用句子形式来实现的。判断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分。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

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

例如: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够导电”的结论。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例如: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所以得出虎是胎生的结论。

[page]

命题点八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与知觉之间的关系如下:

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

②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

③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

④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

(二)表象的分类

①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②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三)表象的特征

①主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②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③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情一样。

 (四)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读着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也能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

(五)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①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例如:在居室装潢前,对房间布置进行的想象。

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例如:“白曰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原本是一个人物,但现在已经成为絮絮叨叨惹人烦的形象的代名词。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作家写小说。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3.幻想、理想和空想

①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例如:科幻小说中的宇宙人、飞船等形象。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层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幻想与一般创造想象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

·幻想总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幻想往往与当前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指向未来的。

幻想也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包含一定的独创成分。

②幻想与理想、空想的关系。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

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

[page]

命题点九 情绪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喜悦、爱慕等情绪体验;相反,那些妨碍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等不快之感。

 (二)情绪的功能

1.信号功能

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例如:点头表示赞赏;摇头、皱眉头表示否定。

2.调节功能

情绪的调节功能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如愤怒时,对引起发怒的对象进行攻击;惊慌时,就力求尽快避开引起惊慌的危险物。

3.感染功能

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影响和产生共鸣。人们常说的“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4.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手段之一。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维度各个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种对立的状态。

①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②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③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④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四)基本的情绪分类

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五)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①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dq,c>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和长期性。

·弥散性: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例如:“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

·长期性: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例如:有的人一生经历坎坷,却总是以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是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

②激情: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

例如:范进在听到自己金榜题名时,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手舞足蹈,疯疯癫癫。

③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例如: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火灾、地震等这些突发事件常常使人心理上高度警醒和紧张,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page]

命题点十 情感

 (一)情感的概念

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二)情感的特征

①稳定性。②持久性。③深刻性。

 (三)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他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这种对科学知识爱好的情感就是理智感。

3.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四)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而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②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③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④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⑤情绪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①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③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page]

命题点十一 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第一,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意志对行动有调节作用。

第三,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第四,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人们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到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时,才能提出正确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适当方式和方法。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及时做出种种意志努力去克服它,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又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和支持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人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和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

【补充知识】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人在行动之前,先要在头脑里考虑为什么要行动,怎样去行动,这是意志的准备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轨迹。

①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例如:前1、白狼,后1、白虎。

★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例如:男生暗恋女生,经常喜欢有意无意吸引对方注意,但又不敢靠得太近,怕对方觉察后拒绝自己。

★多重趋避冲突

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②确定行动目标。目标确定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同时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水平。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远大,它对行动的动力作用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越大。

③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目标确定后,应该考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必须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法和制定适当的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行动计划制定后,执行计划、采取有效行动,便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步骤。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困难。因此,执行决定,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必须依赖以下心理条件:

①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

②行动目标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

③对行动胜利的美好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战胜困难。

④执行计划的坚定性。这决不意味着机械刻板地行动,而是要实事求是,当机立断,调整计划,继续前进。

(四)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易受暗示性的人,行动缺乏主见,没有信心,容易受别人左右,因而会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独断性的人则盲目自信,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正确的认识,分不清是非曲直,而去遵循盲目的倾向。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草率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负责任地做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3.意志的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方面的意志品质。

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或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见异思迁者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容易发生动摇,随意更改目标和行动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庸庸碌碌,终生无为。

4.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是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为情绪所支配。怯懦的人胆小十白事,遇到困难或情况突变时惊慌失措,畏缩不前。

[page]

命题点十二 个性心理

(一)个性心理——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都有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求或动力。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欲求不满足是激起人们行动的普遍原因。

2.需要的种类

(1)按照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也称自然需要,是指与保持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饮食、睡眠、休息、性、运动、排泄等。

社会需要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友谊、权力、荣誉、尊严、求知、审美、道德等的需要。

(2)按照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的需要,以及对劳动工具、生产资料、文化用品、科研用品等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美的欣赏需要等。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①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②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等方面的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④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例如:人吃饭就需要有食物;需要得到爱,就要有人来爱自己等。

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但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司马迁狱中撰写名垂青史的《史记》。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个性心理——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

2.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起源于有机体生理需要的动机称为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

由于社会性动机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2)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近景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例如,学生在确定选修课程时,有的是考虑今后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需要,有的只是考虑眼下是否容易通过考试,他们的择课动机便属远景性和近景性动机范畴。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辩证关系的生动描述。

(3)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称为主导性动机;对行为起辅助作用的动机称为辅助性动机。

当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之间的关系比较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如果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一般来说,在同一时间内,在一个学生身上,主导性学习动机只有一个,而辅助性学习动机则可能会有一个以上,并且这些辅助性学>-j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也都不会是一样的。

(4)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所以内部动机的人会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于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而学习。

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3.动机产生的条件

①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紧密联系,但它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②外在条件是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4.动机的功能

①激励功能(激活功能、激发功能、引发功能):动机不能脱离实际行动的意向,而总是与活动相结合。动机一旦产生,必将导致行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活动动机会因满意的结果被强化,使该行为重复出现,逐渐被巩固,也会因不满意的结果而削弱或消失。

②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之下,人们去图书馆或者教室看书。

③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有助于人们对行为进行调节、选择、控制、定向和导向,使行为按正确的方法与策略向预期的目标前进。

 (三)个性倾向性——兴趣

1.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兴趣的品质

①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的范围大小,即兴趣是否广泛。

②兴趣的中心,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

③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

④兴趣的效能,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即兴趣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四)个性心理——能力

1.能力定义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构造,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②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一般能力的高级表现。

②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管理能力、绘画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项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③相互关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互联系,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特殊能力的发展以一般能力的发展为前提,某种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领域得到特别的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①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②创造能力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模仿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常常是先模仿,然后再进行创造的。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①认知能力是指通过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能力,这是完成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

②操作能力是指通过肌体的动作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体育活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劳动能力等。

③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保持协调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心理条件。

(4)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①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②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补充知识】

智力及其测量

1.智力的概念

智力是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2.智力测验

(1)定义:智力测验是评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

(2)发展过程

①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因而被称为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他们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龄。

②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为斯坦福一比纳量表。这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③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智力量表,分别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适用于16~74岁;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于6~16岁;韦氏学龄前及小学生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4~6岁半。韦氏智力量表的得分分布是以100为平均值、15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得分在70~130分为正常,得分高于130分为智力超常,低于70分为智力缺陷。

测量智商的公式:

比率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例如:如果一个6岁儿童,他的智力年龄也是6岁,那么他的智商就是100;人类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研究表明,早期阶段所获得的经验越多,能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5岁前被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3)教育与教学

能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歌德说:“天才等于勤奋。”

[page]

命题点十三 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例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里“勤劳”的品质,就是中国人共同的独特人格特征。

②稳定性。例如: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

③整合性。例如: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④功能性。例如: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的功能表现。

⑤社会性。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②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抵消、投射、升华等。

③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例如:感到很饥饿又没有钱去买食物。

本我:抢夺别人的食物来满足自己填饱肚子的欲望:

自我:想些别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压抑自己的饥饿感;

超我:认识到抢夺他人的食物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饿死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原则。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

1.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更密切。

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①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②放纵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失控。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唯我独尊等。、

③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

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和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五)人格结构——性格

1.性格概述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性格具有以下分类方式:

①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②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外倾型和平衡型;

③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和反抗型。

(2)性格的结构特征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它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2.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人格结构——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上叫气质。

而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的“气质”,如“这个演员气质好”,是指人的气度、风格等,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2.气质的类型特征

气质的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6心理学基础知识

【行为测试·你倾向于哪种气质类型】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a.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且还会埋怨说,剧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b.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他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表演。

c.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待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d.对此情景会说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剧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总之,四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气质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对于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不轻率)、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于黏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做出反应;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更多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不要当众指责他们。

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①气质与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例如:

同样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动作敏捷,情感明显表露于外;而黏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情感不表露于外。

②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另外,性格也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侦察兵各种各样气质的人都有,但是在军事训练时必须具备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实践活动中,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盖或改造着胆汁质易冲动和不可遏制的气质特征。

[page]

命题点十四 印象

 (一)印象和印象形成的概念

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印象形成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效应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团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刻板效应。例如:女生会把许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带到自己的男朋友身上,一个女生骂她的男朋友的时候经常会说:“你们男人怎么都那么无耻啊{”或者是先对自己的男朋友进行个体的攻击,再泛化到对男性这一群体的攻击,比如“你怎么这么无耻啊,你们男人都这样”。于是女人就给男人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三心二意、不负责任。而男人也会给女人贴上很多标签,比如喜欢无理取闹、贪图物质享受等。很多时候,刻板印象会带来许多社会偏见,比如对男幼师、男保姆的不理解。

2.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向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的品质,向另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两种介绍的差别结果是:下课之后,前一个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例如,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8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例如: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可是近段时间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动不动就对张林发火,而且一个偶然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因此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副作用。

5.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的现象。

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良少年吴某,别人无意中瞟了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但实际上是他自己潜意识里瞧不起自己。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什么?233网校讲师为你点拨各章节核心考点,点击查看>>

热点推荐: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难易分析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在线模考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中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语文VIP班           立即报名
 小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幼儿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英语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业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立即试听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地理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生物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化学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音乐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立即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另外,还可扫一扫以下二维码,下载233网校手机APP,考试报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试,还能随时随地免费做海量试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