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小学学习笔记>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学习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2.2小学生的学习

来源:233网校 2016年2月3日
  • 第1页:学习的内涵

233网校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知识考点,帮助广大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一次通关攻略,立即查看>>

第二节 小学生的学习

命题点一 学习的内涵

 (一)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①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如用筷子吃饭、会骑自行车等,而且还包括从不会用筷子到会用筷子,从不会骑自行车到会骑自行车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②此处所说的“行为”,既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如读书、写字,也包括思想、观点的获得这样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

③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此处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之为学习。

④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由适应、疲劳、药物等也能引起行为变化,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成绩暂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不能称之为学习。

⑤此处所说的“行为变化”,既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养成好习惯与坏习惯,同样都是学习。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①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④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⑤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page]

命题点二 学习的分类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不同的心理学家依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多种分类学说:

①从学习主体来说,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②从学习结果来说,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③从学习意识水平来说,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④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⑤从学习内容来说,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page]

命题点三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饿猫取食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①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如:实验中的猫要处在饥饿的状态,做好取食的准备。

②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如:实验中,要对猫的开笼取食行为进行反复的练习。

③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如:实验中,当饿猫成功出笼,要给予它食物,进行反馈。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2)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个过程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他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完形一顿悟说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他通过黑猩猩实验得出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有: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②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学习理论影响的行为主义者,他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他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发现学习论又称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论的创始者,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即对知识进行处理,以适应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②提倡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原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教学情境。

③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第一,动机原则。在教材难易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难度适度才能维持内在的动机。

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

第二,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第三,程序原则。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第四,强化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进行学习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之间的联系是在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层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境。

(1)有意义学习的概念

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要素

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等发生变化。

第四,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3)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第一,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第二,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

第三,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第四,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人本主义者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真实或真诚;

②尊重、关注和接纳;

③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茨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3)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报考性。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

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4.建构主义教学观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

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补充知识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2小学生的学习
[page]

命题点四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一)学习兴趣的内涵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其一是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强烈的新异性与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其二是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一些不具有新异性的事物,由于其与人的知识经验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能满足人们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求,也将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其三是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的承认或内在的满足等积极情感体验,对于其学习的稳定性而言,也会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感到乏味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内心鼓励自己:“这个地方我没有学懂,再努力一把试试,学会了一定很有趣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这样能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内容就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引起的。因此,教师除了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外,更要注意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比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逻辑思维,体育、音乐、美术等的美感教育等。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地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新且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学生在学得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并建立了稳定兴趣之后,就会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而是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向课外。在课外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必要时给以指导,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困难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在第一课堂中,教师通过系统的讲授,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关于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在第二课堂中,使学生能及时接触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与实践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化枯燥为有趣。各科知识既有生动有趣的内容,也有平淡无奇、稍显枯燥,但却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练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使学生感到有趣,教师就应注重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出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逐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有趣顺利地过渡到乐趣以及志趣阶段。

[page]

命题点五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的、主动化了的、持久的学习行动方式,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1.学习习惯的广泛性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广泛表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材,以及应用教材等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属于学生方面的预习、听课和巩固运用三个基本环节,都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支配。贯穿在学习各个环节的思维、记忆、注意、观察等心理品质,都需要学习习惯的参与。

2.学习习惯的实践性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作用于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性是学习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小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指各种基本训j练,简单来讲,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维、操作,以及一定的生产劳动和一定的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不同于机械地重复,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

3.学习习惯的阶段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控制性和坚持性较差,他们往往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影响、支配和监督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习经验的增加,中年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开始形成,已经对学习的社会意义开始理解,自觉性和坚持性已经开始表现出来,自制力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高年级儿童的学习习惯受外部力量影响和支配的程度会降低,而更多受到自身内部的动机、需求等的影响,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习惯等来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

4.学习习惯的模仿性

模仿性强,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几乎都具有模仿的因素。

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的行为习惯;二是同伴的行为习惯;三是从家庭、社会、电视、电影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模式。

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榜样示范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影响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习惯范例,一方面要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独立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避免由于盲目模仿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是主渠道,教师一定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

2.课堂中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将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教师始终要以欣赏、激励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比如用赞许、表扬、奖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搭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舞台。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形成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好习惯。

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和家长搞好配合,引导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学习习惯培养的重点及方法也不同。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应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孩子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不仅能激励学生坚持良好的学习习习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更能使学生抑制自身消极的习惯,懂得行为的对错,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和善恶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什么?233网校讲师为你点拨各章节核心考点,点击查看>>

热点推荐: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难易分析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在线模考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中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语文VIP班           立即报名
 小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幼儿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英语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业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立即试听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地理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生物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化学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音乐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立即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另外,还可扫一扫以下二维码,下载233网校手机APP,考试报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试,还能随时随地免费做海量试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