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小学儿童心理学学习指导(七)

来源:233网校 2006年8月1日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与学习(上)

(一)重点提示

1.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但并不是任何学习需要都能成为学习动机,只有当学习需要被引发起来,并指向某一目标,进而坚持追求这一目标时,才能形成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活动的动因。

  学习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学习的需要,又可以称作为学习的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1)学习动机从自发性和目的性上区分,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2)学习动机从社会意义上区分,可以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高尚的和低下的动机。

  (3)学习动机从持续时间上区分,可以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4)学习动机从其影响范围来区分,可以分为广泛的动机和狭隘的动机。

  (5)学习动机从其所起作用上区分,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学习动机的归因

  学习动机的归因可从两个方面来探索:一是学习的主要动机;一是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的。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期开始,日益显得重要。它既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力图用学业成绩来取得名次或等第的手段,又是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出贡献以谋求地位的一种愿望。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家长、老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之所以能激发学习,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

  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求知欲;三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籍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自尊或长者的赞许。

4.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的特征(学习动机的发展模式)

(1)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

(2)学习兴趣由直接向间接发展;

(3)成就动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

5.态度的性质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人物、情境或事件做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向。

  认知是态度结构的基础;情感反应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倾向是态度的直接表现。

6.小学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

  儿童的社会态度,若从大的方面进行归因的话,可以分为亲社会态度和逆社会态度,相应地也就出现亲社会行为和逆社会行为。

(1)小学儿童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

  小学儿童的亲社会态度是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他的社会态度。由亲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成人的榜样作用,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以及掌握利他的知识和技能等。其中,利他行为的核心应是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

(2)小学儿童的逆社会态度和行为。

  小学儿童的逆社会态度是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态度。由逆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逆社会行为,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模仿的效应,社会生活中不良的诱因,以及无知、误解等。小学儿童逆社会行为的显著表现之一是攻击。

7.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绪的功能:信号交际功能;动机功能;适应功能;塑造个性功能。

8.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①情绪体验社会性的发展;

②情绪体验深刻性、稳定性的发展;

③情绪的表现形式从外露向内隐发展。

9.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

(1)儿童的责任感:

  儿童的责任感也称义务感,属于道德感的范畴,是儿童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及完成任务情况惰产生的情绪体验。

  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下,在具体榜样示范的影响下,儿童逐渐认识并理解他们所承担的这种责任和义务,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一定的预测,逐渐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能用社会要求衡量自己的行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这是责任感和义务感。

(2)儿童的理智感

  理智感是与认识需要相联系的人类特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好奇、强烈的求知欲,并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3)儿童的焦虑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

  适度的焦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过度焦虑或长时间持续焦虑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一种消极情绪。长期的过度焦虑会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信心,出现逃避和退缩行为,产生学校恐惧症,甚至造成逃学、出走、自杀等后果。

10.引起学生过度焦虑的原因

  (1)家长、教师过高的期望,超过了学生的实际可能,而过于严厉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业失败的后果忧心忡忡,增加了焦虑程度。

  (2)学习遭到挫折的体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当他们处于可能进一步有损自尊心的新情境时,会产生过度焦虑反应。

  (3)儿童不成熟的自我认识,过低估计自己的智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对完成学习任务缺乏足够的信心。

  (4)噪杂、陌生的学习环境也会增强学生的焦虑。

11.性格的性质和结构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

  性格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性格结构中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格结构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结构中的动力特征。

  就性格结构的性格特征而言,一般认为包括四个方面:(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也主要是从这四个方面的去看。

  性格的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且会以不同的结合方式表现出来。同时,性格也是发展变化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性格结构具有动力特征。

12.学习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1)学习环境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性格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的。如果教师善于给儿童提供一个好学上进、互助友爱、讲文明的愉快而有秩序的集体学习环境,无疑对儿童习得乐观、开朗、进取、宽容的性格特征大有裨益。

(2)学习活动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性格的发展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学习活动的结果。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通过与人、与事交往、接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经验并加以内化而形成与发展的。通过系统的学习活动过程和具体的课外的学习活动等,可以培养儿童的目的性、坚韧性、自信心、主动性、勤奋、谦虚、独立性、细致性、创造性等。

(3)学习成败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内容,学习上的成功能增强儿童的学习信心,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的性格。学习上的经常失败,会导致消极、颓废、恐惧、退缩、羞愧等情绪体验,从而出现消沉、悲观、自卑、厌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二)难点内容

1.小学儿童态度的发展(三种假说)。

2.小学儿童性格结构的动力性发展。

 

(三)本章名词

  学习动机态度情绪责任感理智感焦虑性格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