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在此提几点参考建议。
一、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告诉我们: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如通过语文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练习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材料的组织能力;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计算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其次,要注意开扩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清楚,并予以适当的归类、组织,使之具有一定的概括水平。因为只有经过高度概括和合理组织的知识,才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再次,教学中重视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研究表明,学有成就的学生与较一般的学生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拥有一些可以广泛应用的智力技能和有组织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前者多采取提出假设再加以检验的方式去解决;而后者则倾向于运用尝试和逐渐排除的方式获得偶尔成功。由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类课题的解题规则、方法和步骤,经过反复强化训练,形成较稳固的智力技能,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能力差异规律使我们认识到,在能力发展上每个学生是不可能齐头并进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验等方法了解并掌握学生能力的差异,从而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方法,进行个别指导。首先,在教学冲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应提供较难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独立进行思考,创造各种条件发挥他们的才智;对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对作业进行具体的指导,使他们树立起信心;对那些智力水平不差,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主要从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人手,不断完善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其次,教师不应歧视在某些能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树立一种观念,即任何儿童都有可能发展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长善救失,人尽其才。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应给予机会,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促进他们的特长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元认知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监控、调节功能,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有研究表明,元认知在儿童的学习、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元认知的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其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我提问法,即通过提供一系列关于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美国数学家波利亚就解决数学问题的几个阶段,提出了一系列供学生自我提问的问题。例如,在理解问题阶段可以问:未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足以确定未知量吗?多余还是不足?在回顾步骤时问:我能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吗?我能运用这个结果或方法在其他问题上吗?等等。
(2)相互提问法,即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表,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表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研究表明,相互提问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与竞争,发展元认知能力。
(3)知识传授法,主要是通过传授学习理论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到学习中,形成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几种元认知训练,都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特别是对复杂、困难的问题,元认知的训练就更为有效。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元认知学习意识的提高、元认知知识体验的丰富、元认知知识操作的指导等途径实现。
创造能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与创造者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乃至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校的教育教学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潜能得以发挥。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书在思维一章中有具体阐述。)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仅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而且是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外,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引导,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从智力开发的角度来说,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就失去了动力源。教师只有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通过系统课程的学习和智力操作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智力或能力不断地充分地发展起来。(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具体培养措施可参见本书的有关章节)在实际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可按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分别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第二阶段,采用整体教育的方法,使整个班级甚至全校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在此阶段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好的学习榜样,使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第三阶段,教师要采取个别化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逐个纠正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使之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总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讲,就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坚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