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纲要》:认知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来源:233网校 2006年11月3日
认知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解决问题,如前所述,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意义学习。它的特点之一是解题人要把已经掌握的概念、简单规则重新加以组合,找出对当前问题适用的较高级的规则,从而去解决问题。因此,原先习得的概念、简单规则等是解决问题中思维的素材。没有这些素材,任何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不管用“探索树”那样的算法式,或用在知识经验中找出一个相应策略来探索的启发式,都是无法进行的。依据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意义学习,包括问题解决这种高级的意义学习在内,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问题解决也是如此。认知结构,也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对问题解决的作用可从三方面来分析,当然它是属于个人因素之一。

(一)“组织者”的作用

对问题解决来说,“组织者”是先于解决问题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问题解决的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地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关系。所以它是原有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促使“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实现。这里,就是解决了新问题。架设知识之桥就是为解决问题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使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据近来的研究,“组织者”的概念有了发展,“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故称“先行组织者”,但也可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是囊括性的定义概念,也可以是在抽象、概括上低于要学习的材料,是下位的具体概念。“组织者”可分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另一类是比较性的,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以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呈现什么样的“组织者”必须依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定,但提供“组织者”,无疑是促使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认知结构变量”的作用

“认知结构变量”是个人头脑里知识结构在内容和组织上的特征。它也可以分为一般的(长期的)和特殊的(短期的)两种。前者指学生在某一学科内的全部知识内容和组织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他在这一学科中未来的一般学习成绩;后者指学生在某一相对小的知识单元的内容和组织的特征,它影响他在这一学习单元特殊的学习成绩。如前所述,影响意义学习的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有三个,即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稳定性。这对解决问题、重新组合有关的概念、简单规则等以形成新的高级规则,无疑是个十分必要的前提。没有清晰稳定的可辨别和可利用的观念,就谈不上利用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来作为新旧知识的“桥梁”,解决问题势必增加困难,甚至无法解决问题。可见,认知结构这三个变量,是能否进行问题解决这种高级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是不行的。

(三)良好认知结构的迁移效应

根据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同化过程的关键因素,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即使单独一次练习,如读一遍课文,其效果也能反映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一次练习所获得的新信息,反过来又修改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改变了的认知结构又会影响下次练习。上述“组织者”“认知结构变量”对问题解决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是迁移效应问题。迁移的正或负,主要看认知结构的性质。布鲁纳指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是特殊技能的迁移,它是动作、习惯或联想的延伸;一类是原理与态度的迁移,它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后一种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他强调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性,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奥苏伯尔提出:先前的学习是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迁移中,主要决定于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如清晰稳定性、概括性、包摄性等。在一般课堂学习中,无论是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所以他指出:凡是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都存在着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来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应用。教学就是去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在解决问题中的迁移。积极的迁移效应,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应加以重视和研究。

总之,头脑里知识结构的功能有二:一是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定势化,积极的思维定势能推动问题的顺利解决;二是使问题解决的思维经济化,良好的知识结构能产生迁移效应,举一反三,依此类推,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这就是认知结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