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感受器是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的感受装置。不同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当感受嚣接受适宜的刺激后,将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直至大脑皮质产生各种感觉,从而建立起机体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广泛联系。
(一)视觉器官──眼
眼能感受可见光波的刺激。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的辅助装置有睫毛、眼睑、泪腺等。
眼球:位于眼眶内,后端借视神经连于脑,周围有眼球筋膜和脂肪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出生时,眼的前后轴约15毫米,垂直轴约17毫米。1~3岁时发育迅速,此期间眼的前后轴可增长5~8毫米,3岁时可达23毫米左右。3~14岁,每年平均增长0.1毫米,14岁时眼前后轴约为24毫米,基本接近成人水平。由于生理原因,部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眼前后轴较短,出现暂时的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可达正常。其他视力低下的小学生,则需进一步查明原因,以确定视力低下的性质。
角膜:约占眼球外膜的前1/6,无色透明,屈光度较大,有折光作用。角膜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受灵敏。由于角膜略突出于眼眶,故应注意避免外伤。一旦异物人眼后,应及时用洁净手帕或消毒湿棉签轻轻拭去,切勿揉眼,以免损伤角膜。
睫状体:位于虹膜之后,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睫状肌。该肌的收缩和舒张可改变晶状体的屈度,起调节远、近视力的作用。长期近距离读书写字,可使睫状肌持续紧张,晶状体凸度加大而形成近视跟;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注意用眼卫生,防止发生近视眼。
晶状体: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后面较前面隆突,透明而富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向前内方移行,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回缩变厚,折光力增强;看远物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扁,折光力减弱。
视网膜;为眼球的感光部分。由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构成,在活体呈紫红色,平滑而透明,具有感光作用。视网膜上的视细胞由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组成。锥体细胞对强光敏感,并能产生色觉;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不能产生色觉。人体内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少,因此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在较暗的环境中视物不清。动物性食品中的肝、牛奶、鸡蛋、肉类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成维生素A;红、黄、绿色的蔬菜及水果如胡萝卜、南瓜、菠菜、杏、枇杷等都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因此,小学生的膳食应力求营养丰富、多样化。
眼睑:覆盖在眼球前面,有上、下眼睑之分,具有保护眼球、防止外伤和眼结膜干燥的功能。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内面的黏膜称睑结膜。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上面)的结膜称球结膜。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相连,所以结膜发炎时易蔓延至角膜而造成某种程度的视力障碍。
(二)听觉器官──耳
耳包括位觉器和听觉器两部分,按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装置,内耳是位觉和听觉的感受器。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为支架,表面覆盖皮肤,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血流缓慢,故易发生冻伤。
外耳道:从外耳门到鼓膜的弯曲管道。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较薄,含有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由于皮下组织缺乏,因此当外耳道发生疖肿或其他炎症时,神经末梢受压迫较重而引起疼痛。耵聍腺分泌的黏稠液体称为耵聍,具有保护作用。如果耵聍积存过多,阻塞外耳道,可影响听力。
鼓膜:为椭圆型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鼓膜的位置倾斜铲与外耳下壁约成45°,像电话器中的振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它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而且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
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鼓室是一个不规则的含气空腔,内有三块听小骨,借咽鼓管与鼻咽相通。若鼻咽部感染波及咽鼓管时,可使咽鼓管阻塞,造成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称为卡他性中耳炎,并由此因耳道积液使听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听骨粘连,亦可导致感音性耳聋。
内耳:又称迷路,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组成,司感音、辨别方向及保持躯体平衡。小学生易患的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有可能损害耳蜗的功能,导致感音性耳聋;一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也可对耳蜗造成损害,故应慎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