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小学生要加强行为的目的性教育
小学生的意志活动是与活动目的紧密联系的,只有让他们明确行动的目的,才能自觉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按照一定的活动目的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比较差的,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按照行动目的来自觉调节行为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并要指导小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他们的意志行为要进行强化,使其逐渐形成意志的自觉性。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需要成人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小学生学会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的控制力。有研究表明,帮助小学生以言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发展他们自制力的有效措施。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让小学生不断以言语指导自己的行动,常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心理学家还认为,集中注意也是自我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面对诱惑时,不要过多注意诱惑物,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从事的活动之上。为此,可对小学生进行集中注意的训练,来强化其自我调控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他们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便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实际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行为规则内化的具体表现。
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如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收拾书包、自己收拾房间等。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时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如要求他们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他们改正的缺点就要监督他们逐渐改正。这样,在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小学生具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与克服困难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但困难的程度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难或过易的困难情境对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是不利的。若情境过难,小学生无法克服这些困难,会丧失信心;情境过易,又起不到激励小学生克服困难的作用。所以,创设的困难情境应该是需要小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又能够克服的。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完成作业,坚持参加各种活动,坚持为集体做好事,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做一些家务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自尊等,这些情感有助于自制、坚毅、勇敢等意志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此外,还应注意榜样的作用。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供可资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榜样可来自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等。
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周围,主要是学生中树立典型,并及时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榜样在学生身边,因而可信、可亲、可学。教师也要为学生作出榜样,因为教师的模范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所谓“言传身教”。
六、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一切外部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启发他们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