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处境不利小学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不受欢迎的小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也有交往的需要,有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在同学的心目中形象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有问题,主要表现为;给别人起绰号、打架、骂人等攻击性行为,在课堂上打闹、抄袭作业、挑拨是非、撒谎、违纪、不懂装懂、好吹牛、自以为是等不良品行。
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学生,其品德发展也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力求积极地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成功,可能会采用一切手段竭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可能采用虚假的英雄行为或违纪行为来达到目的。另一个方向是,感到孤独,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到其他班级去寻找朋友。如果在班级中无法改变他们的不利地位,他们可能会逐渐地产生不关心集体的冷漠态度。
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相当稳定。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生入学初期就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中都得到顺利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小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教师可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对这些小学生的训练主要有言语指导、角色扮演和行为强化三种方法。
所谓言语指导,是指教师针对处境不利小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订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学生,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按照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当学生不仅在特定情境中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而且在其他情境中·也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就表明训练取得了成功。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让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所谓行为强化;是指及时地肯定处境不利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以巩固他们交往的新的行为模式。
对处境不利小学生的训练,教师要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客观地把学生在班级中的不良处境告诉家长。因为,家长通常并不了解自己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也不了解自己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班级加强教育,改变班集体对这些处境不利小学生的看法,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使不受欢迎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吸引力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