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条辅导原则——
(1)倾听、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级辅导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
●倾听的技巧:高度注意、耐心、不轻易打断对方、有理解及相应的反馈、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
●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并为其保密。
(2)面向同龄段学生共同心理需要的原则——班级辅导着眼于同龄段学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它应该是一种有系统、有目标的活动,并且突出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
●辅导主体的选择必须针对不同年级的共性问题;
●不能把团体辅导活动当作解决个别学生特殊问题的手段,个别的问题必须通过个别化辅导的方法加以解决。
●辅导过程中不要纠缠个别问题而无法自拔。
(3)主体参与、成员互动的原则——主体参与及成员互动是使班级辅导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导致成长。
●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班级辅导“成员互动”原则的理论基础;
●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
(4)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原则——人格是一个整体。学生是整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局部的人,也不是由局部拼凑起来的人。班级心理辅导虽然有特定的专题和目标,但必须
顾及学生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
● “全人发展”不是“五育并进”。
●班级辅导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表现,在把握辅导主题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
各种心理反应,并给以适时的引导。
4、班级辅导活动课操作过程中的 “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认知 (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
●怎么“导”——倾听→同感→判断→商量 。
●“导”的操作原则——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 / 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 / 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 / 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
● 引导语的运用很重要,可参考以下用语:
你觉得…… / 你似乎 …… / 根据你的观点…… / 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 / 你想说…… / 你相信 …… / 你的意思是…… / 我觉得你…… / 可能你觉得…… / 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 /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 …… / 我猜想你是…… / …… ……, 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张日升说: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
(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报考气氛的关键。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
●团体辅导中交流的效果与团体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
●允许适当的书面活动,但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搞“静思默想”,书面要与口头相结合。
(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多媒体或投影主要应该用于呈现情境及提出思考性问题,尽量不要用来出示标准答案;
●辅导氛围一旦形成,就不要人为加以冲淡甚至是干扰;
●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开出较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罗杰斯提出,团体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
●辅导教师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以致每个学生可以不必防卫和隐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
(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最基本的环节。
●良好的氛围一旦形成,辅导教师就要十分珍惜,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率干预。因为理性的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团体心态千变万化,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
●传统的文化课非常重视教案设计的操作程序;
●在班级辅导的报考环境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这时,辅导者将被辅导,教育者将受教育。
●时间紧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材的处理同活动设计一样,也是灵活的。
(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