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如下:
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三)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考试大编辑整理
(四)接受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所谓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
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五)先行组织者技术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1)客观主义;(2)环境主义;(3)强化。行为主义者无视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但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和早期的布鲁纳思想中已有建构主义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布鲁纳将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所有这些对当今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首先,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最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中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