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约200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但该理论因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受到质疑和挑战。
(二)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共同要素说在某些方面对形式训练说进行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三)经验类化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贾德。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它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19年的“小鸡(或幼儿)觅食”实验。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他们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二)继奥苏伯尔后,研究者对迁移的深入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观点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
这一类观点主张认为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首先,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一动作的配对构成。
其次,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三)现代迁移理论的特点
就传统与现代的迁移研究来看,传统的迁移研究是比较宏观的,粗线条的;而现代的迁移研究则是比较微观、细致的,较重视迁移的认知特性的探讨.对迁移过程的认知成分、迁移得以发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这促讲了迁移研究的深化,
(四)迁移的实质
迁移实质上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