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
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的行为。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由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而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
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依从阶段的特征是: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认同阶段的特征是:认同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影响认同的因素: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
认同的类型: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内化阶段的特征: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是指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的道德、自我的发展尚未成熟,不善于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者要特别重视。
3.同伴群体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小团体思想的健康与不健康都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识失调
勒温、皮亚杰、费斯廷格和海德等人的研究都表明,&考试&大&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