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心理学知识指导:第八章学习动机

来源:233网校 2009年5月19日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动机:(一)含义: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扬等。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没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学生就不会通过学习活动去追求一定的学习目标;反过来,没有学习行为的目标或诱因,学生也就不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需要。当学生达到了某种学习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后,相应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所削弱。
  (三)动机的作用(结合学习活动,谈谈动机具有哪些功能。)四个功能:(1)激活功能:会引发学生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2)定向功能: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3)强化功能(4)调节功能:调节学习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二、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成就动机较强的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因此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2)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多德逊定律。(3)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进行同样难度的学习活动,对有的学生来说,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更为有利,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最佳水平点低些更有利。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二)(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三)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看法大致分三类:(1)强调诱因的直接作用,如斯金纳的强化论,属于行为主义观点。(2)强调需要的直接作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人本主义观点。(3)第三类强调需要和诱因并不产生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对需要、诱因以及与学习活动本身相关的因素的意识和思考作中介而起作用。如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动机归因理论等。属于认知观点。
  一、强化学:(斯金纳)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关系。
  二、需要层次说: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三、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1)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不确切。如听课---好成绩,但有能力听懂才愿意听。像这种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哪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
  五、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如套圈(麦克利兰)。解决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所获得的自豪感比解决一个容易任务所获得的自豪感体验更强烈;在完成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时体验到的羞愧感比在完成困难任务失败后体验的羞愧感要强。(阿特金森)
  (1)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这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2)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增强了使他们想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因此会更加努力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由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因而往往设置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付出足够的努力,于是导致了又一次失败。不断的失败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固定看法,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任务简单。这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他们都没有积极的影响:成功了,他们不会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败,却导致他们进一步去避免失败。
  第三节 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一、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一)家庭、学校和社会:1、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2、学校教育;3、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二)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同样考80分。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2、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一)竞赛的作用:1、积极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2、消极作用:(1)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2)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3)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4)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此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二)运用原则:1、要慎用少用。2、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应按(1)能力分组(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用昨天和今天比。
  二、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一)作用: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奖励过多也有负面作用。批评更不宜过多,但是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能取得一定好的效果。对学生有促进作用,但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二)应注意的问题: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另外奖励的方式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一)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二)反馈的原则: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如作文只指优良等,不如用眉批、评语等形成指出优点及不足。
  四、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学生在每次学习之后,总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寻找一些原因,如“这次成绩好是因为我非常努力”“这次是运气不好”等。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失败”,因此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自我概念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因而失败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相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 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慎重地对学生作出评价,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考试大是目前中国在线学习首选品牌,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考试大网校(http://www.examda.com/teacher/wangxiao/)推出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网络课程辅导,目前正在热招中,权威老师:杨强、杨芸老师分别对中学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进行了专业辅导,并以其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并提供最有价值的备考资料,助考生取得优异成绩,顺利过关!

编辑推荐:把教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2009年教师资格新版课程全新上线

2009年教师资格在线题库全新上线

2009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冲刺专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