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品德的含义及心理结构。
2.理解:皮亚杰、柯尔伯格和班杜拉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影响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3.掌握:良好品德培养的方法。
【本章知识点结构】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品德的实质与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知识点二: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具体参考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二个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个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六个阶段:服从与避罚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三、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的理论
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称之为“社会学习”。
他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知识点三: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认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片面过渡到全面
2.道德行为从依附过渡到自觉、从模仿过渡到习惯
3.小学生品的发展的协调性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
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因素;学校环境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因素等。
2.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等。
知识点四: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本章知识点表格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理论名称 |
实验 |
理论概括 |
理论内容 | |
二个阶段理论 |
他律阶段: |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 ||
自律阶段 |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 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 |||
皮亚杰的道 |
道德两 |
自我中心 |
(2-5岁)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 | |
德发展阶段 |
难 |
四个阶段 |
权威阶段 |
(5-8岁)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
理论 |
可逆性阶 |
(8—10岁)儿童把规则看成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 ||
公正阶段 |
(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
前习俗道 |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 |||
德水平 |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 |
海因茨 |
三个水平 |
习俗道德 |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
难题 |
六个阶段 |
水平 |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 |
段论 |
后习俗道 |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
德水平 |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
班杜拉社会学习的理论 |
榜样示 |
观察学习 |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称之为“社会学习”。他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
资料推荐: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章节突破题 历年真题
233网校教师资格提醒:符合条件者现在报考是最明智的选择,抓住最后一次机会;为备考2015年3月22日考试,集结了拥有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师资,开设了VIP班,全力助考生在北京最后一次自主命题的考试中一次通关,不留遗憾!!点击>>免费试听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