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思而得之则深。”(郑玄《郑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韩愈《进学解》)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先易后难而渐入。”(《郑玄《郑志》)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还有肖孝嵘(1930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
这个时期,中国还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如:陆志韦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宋桂煊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艾伟翻译了《教育心理学大观》(1945年)等。此外,中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追随西方潮流做了不少心理测验工作,也进行了一些学科心理方面的研究。如在20年代作了语文教学心理和汉字问题的研究,对汉字的字形结构、音义、词汇、字量、常用字,以及横直行排列、横直阅读等都进行了研究。这对语文教学、汉字简化和文字改革工作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很快建立了心理学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部分综合大学与体育学院中开设心理学课程,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受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8年)这个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旧中国心理学并建设中国的心理学。这个时期较多地翻译了苏联的心理学教材,学习苏联的心理学理论,先后编写了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和参考书。一部分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协作,进行了6岁儿童入学的实验研究和在小学五年级讲授代数基本知识的实验研究。1958年在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出现了“心理学批判”运动,过分强调了人类心理活动的阶级性,抹杀共同性,曾给心理学界造成了思想混乱,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正常发展。
第二个时期(1959年—1966年)这个时期首先澄清了1958年对心理学批判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总结了1959年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学对象、性质和方法等问题的争论,从而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1962年成立了以潘菽等26人组成的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以后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之后的主要成绩有:1963年出版了由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全国范围内对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以识字教学成绩为最突出;开展了程序教学的研究,在实验中采用了直线式和分枝式程序,编写了程序教学的教材,制造了一些简易的教学机器。
第三个时期(1966年—1976年)这是中国心理学遭受破坏的10年。全国各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停开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撤销,有关心理学的学报停刊,研究工作陷于停顿。一批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学非所用。
第四个时期(1976年—)这是中国心理学和教育心理重新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的新生时期。这个时期成果累累。主要成绩有:
1.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成果: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1980年);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副标题是学与教的原理)(1982年—1990年),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纲要》(1989年),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1993年),白先同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教程》(1992年)都先后问世。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近十多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研究学习与发展的分量减少,关于测量与评定、动机作用、人格与适应、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教师心理等的研究的份量相对增加。
(2)理论争论问题和心理学史不再那么受人注意,研究对于填平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实验更受人们的欢迎和重视。
(3)把最新的社会心理学的成果吸收到教育心理学体系中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4)注意和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和职能。
(5)教育心理学研究队伍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心理学课青年教师中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比例越来越大,教育心理学后继有人。在研究方法上更加严谨、科学。采用量表和实验研究方法更严密,数理统计更科学化。
(6)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始提出了自己理论的设想。比如,品德研究中提出了品德形成的内外条件与动力系统的“环形定型结构”;教学模型的构想;一步教学理想的设想等等,这些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出现了许多新课题的研究,如学习策略的研究、自控能力的研究、中文易懂性研究以及学生成就归因理论的研究,民族心理及跨文化的研究。这些研究将大大丰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宝库。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教育心理学近十年来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品德心理、归因理论、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理论评述以及关于超常儿童和弱智儿童的研究方面有不少的成果。下面就有关方面作一些介绍:
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下述方面:(1)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丁家永)。(2)关于创造力与智力关系的测试研究(段继扬等)。(3)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控制(赵玺武)。(4)儿童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杨玲等)。(5)课堂教学结构因素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分析(李蔚、傅文端等)。(6)中文易懂性公式(孙汉银)。(7)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分解贮存(张必隐、彭聃龄)。(8)有效发展学生学业智能的同化学习策略(金洪源)。(9)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魏声汉)。(10)结构环的设想及广大城乡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效果(郑俊杰、郑为川)。(11)试论学生的学习期待(杨心德)。(12)数学教学中元认知心理开发与运算能力培养。(13)外语学习中语言错误的心理分析(田守铭)。(14)弱智与常态儿童观察和记忆比较研究(韩向明、韩学珍)。(15)3—7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吴启风)。
品德心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个人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及其对品德影响的心理分析(章志光,1982)。(2)榜样教育有效途径的比较研究(张吉连,1984)。(3)情绪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的作用(石秀印,1984)。(4)差生教育的角色改变方法研究(金盛华,1985)。(5)关于北京市一所中学学生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的调查研究(王新玲,1987)。(6)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其价值系统的调查研究(寇■,1988年)。(7)青少年移情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李辽, 1988)。(8)“中学生友人执行分享分组”规范的研究(杨宜音,1989)。(9)中学生“控制点”与责任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章永生,1989)。(10)青少年的个体—集体取向及其与合作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董婉玉,1989)。(11)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初探(侯积良,1989)。(12)中学生道德判断和利他行为的发展及其关系(刘建媛,1989)。(13)学生品德形成对自身道德需要的依存性(肖揪,1990)。(14)中学生的利他观念与集体观念及其形成与教育(张世富,1990)。(15)成就动机与道德感关系调查(郭占基、张蔚,1990)。(16)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的调查研究(郭占基、路海东,1990)。(17)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研究之探讨(章永生,1990)。(18)4—14岁儿童在道德情境中的情绪归因研究(李伯黍,1991)。(19)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和研究报考(岑国桢,1991)。(20)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岑国桢,1991)。(21)儿童道德判断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岑国桢,1991)。(22)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儿童道德情感归因的影响(顾海根、李正云、李伯黍,1991)。(23)青年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心理问题(张大均,1991)。
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方面:(1)学生考试成败结果归因的跨地区研究(孙煜明)。(2)成就归因研究面面观(肖毓秀)。(3)初中生的学业归因倾向与问题行为(李梅)。(4)高中学生学习成败归因分析(孙丽文等)。(5)高中生学业成就归因的性别差异研究(韩仁生)。(6)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发展研究(丁长江、王宪清)。(7)学校高考升学率对考生成败结果归因影响的研究(张永清)。(8)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的研究(隋光远)。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专家、学者,正在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