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而在无动机的学习中,往往敷衍了事。例如,一个学生想要考上大学,他就会一心一意地学习,进步也会很快。另一个学生为应付学校的功课而学习,他就会得过且过,进步很慢。这二人学习成绩有差异,就是因为前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想考上大学,而后者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求赞许等动机,来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为了说明学习动机的含义,先明确一下动机的性质是必要的。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因,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有机体的内驱力可以分为生理的和社会的两种。生理的内驱力,是饥饿、口渴、困倦、劳累、性欲等造成的需求,这是第一级水平的内驱力;社会的内驱力,如对地位、权力、认可、荣誉、尊重、爱情、独立的追求等,这是第二级水平的内驱力。无论哪一种内驱力都与需要密切联系,都是引起有机体活动的激活状态。动机在推动人的行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唤起行动;第二,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第三,将唤起的行动坚持进行下去,并及时调整活动的强度。
(二)什么是学习动机
人的任何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好像有一个迫切的学习愿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不喜欢学,没有学习要求,学也是被迫的,就一定学不好。所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其他了。我们看到一些很高明的老师,在没有开始教以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想教学,学生愿意学,双方都有积极性,教学的成功就有一半保证了。有的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地却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动机,靠命令、靠体罚逼学生学。有的教师在放学后还把学生留下来,要他重新学,重新做,学生很不高兴。学生上了半天课,已经很疲倦了,这种情况下强迫他学,就造成了学生精神上、身体上的痛苦。这是教师没有积极性吗?有,但方法不对,越是这样对待学生,处分学生(如写错了罚写20遍),他就越不想学,不喜欢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你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困难了。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没有无学习动机的学习目的,也没有无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归宿。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而学习目的是回答“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学习动机。“为争取全班总分第一名而得到父母的奖赏”则是学习目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这一阶段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下一阶段却成了学习目的;同样,在这个阶段是学习目的的东西,到了下阶段却成了学习动机。例如,一个学生为了成为三好学生,就必须是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成为三好学生”就成为“达到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这一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然而,在一定的情况和环境下,它们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是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相互转化、共同推进,二者才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往往一个学习动机,可以指向几个学习目的,例如“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学习动机,可指向不同的学习目的,有的目的是全班总分第一名,有的目的是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赏,有的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如下图:
同样,一种学习目的也可以指向几种不同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目的是为了上大学,而动机则不同,有的是将来会有个体面的工作,有的是有机会出国,有的是得到一个城市户口,等等。
在学习活动中,考虑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搞好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