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2态度的结构
⑴态度的认知成分⑵态度的情感成分⑶态度的行为成分
1.3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1.4品德的心理结构:⑴道德认识(道德观念)⑵道德情感(内心体验)⑶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2、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2.1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服从权威),10岁进入自律道德阶段(依据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2.2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二:习俗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3.1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⑴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⑵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⑶内化,指在思想观点是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2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⑴醒悟阶段⑵转变阶段⑶巩固与稳定阶段。
相关链接:
辅导资料:
试题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