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重点笔记(13)

来源:233网校 2010年3月15日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1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具有三个特点:⑴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⑵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⑶群体成员心理是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偶然聚合的人群称为聚合体。
1.2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都是正式群体。
1.3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4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1.5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作用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⑴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⑵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⑶以群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⑷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⑸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1.6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对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7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服从和从众的区别:服从主要是指对命令、群体规范或者是权威意志的服从,可能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从众是对社会舆论、群体的气氛压力的随从。
1.8模仿是指人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对个人,模仿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社会,模仿可以起到促进社会整合与发展一作用,因为很多基本的行为规范,个体都是通过模仿掌握的。
模仿有两种,一种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2、大学班集体心理
2.1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培养方法包括:⑴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⑶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2.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积极作用: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沟通。
消极作用: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3、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
3.1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从报考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3.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3.3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
人际交往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根据情感卷入和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可分为:⑴定向阶段⑵情感探索阶段⑶感情交流阶段⑷稳定交往阶段。
3.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
3.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主动交往,三移情(换位思考)。⑵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一避免争论,二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四学会批评。

相关链接: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重点笔记(12)

辅导资料: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核精要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重点考点讲义汇

试题推荐: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习题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特别推荐:

201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在线测试试题汇总

201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在线测试试题汇总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