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1.定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3.种类
从给定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的角度来分,可将问题分为两类:
结构良好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一)算法式
算法式指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二)启发式
启发式指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在启发式法中,常用到的有:手段一目的的分析法、后推法、简化法和类比法几种具体的方法。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与创造性
(一)创造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二)创造性
即指个体产生独特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另外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
(三)真创造与类创造
根据创造产品的价值意义不同,创造可以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指产生了具有人
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是指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社会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四)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
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
1.创造性想象: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性思维:简单地说,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即认知、非认知因素一种辩证思维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其核心。
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的是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
1.创造性比智力更易受环境的影响。
2.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气氛,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
3.学校教育环境在个体创造性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4.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二)智力
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是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三)个性
三、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造适宜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个性的塑造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接受学生的想法;
3.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
(三)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3.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相关内容:
在线测试: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