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除第六章所介绍的复述方法外,还可以考虑应用以下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也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故在学习中,要尽量地运用这些条件.如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来加强随意识记。而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即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并尝试着自己复述,看看自己能否复述出来。
2.排除相互干扰
人之所以没记住某一信息,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一信息受到了干扰,或者是被其他信息搞混了,也或者是被其他信息挤到一边去了。因此在进行其他活动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在头脑中复述刚刚获得的新信息。一般来说,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所以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两种抑制的影响,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如英语和拼音,以避免相互干扰。心理学家还发现,当人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测验,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中间的词记得牢。这就是所谓的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因此,学习时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并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而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事上。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再合成整篇识记。至于段的长短,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定。
4.多种感官参与
在进行记忆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练以及用手写等。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l.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而且,人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5.复习形式多样化
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试验证明、写成报告、作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所以能记住许多专业知识,是因为他们在反复地应用这些知识。因此要善于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应用所学知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6.画线
画线是阅读中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在教学生画线时,首先要解释在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如主题句等;其次教学生谨慎地画线,也许只画一到两个句子;最后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画线部分。此外,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与画线策略一起使用。这包括:①圈出不理解的词;②标明定义和例子;③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④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⑤在混乱的章节前画上问号;⑥给自己作注释,如检查上文中的定义;⑦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⑧画箭头表明关系;⑨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⑩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使用复述策略时,要注意学生掌握复述策略的年龄特点。通常,6~10岁的学生,可以在一定指导下使用复述策略,但尚不会自发使用;11岁以上的学生不仅可以使用复述策略,而且还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复述行为。
(二)精细加工策略
所谓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果一个新信息与其它信息联系得越多,能回忆出该信息的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回忆也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
(1)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这种技术在古代不用讲稿的讲演中曾被广泛应用,而且沿用至今。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先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再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最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2)缩简和编歌诀。缩简就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例如,《辛丑条约》内容为:①要清政府赔款(钱)。②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禁)。③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兵)。④划分租界,建领事馆(馆)。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有时,也可以将材料缩简编成歌诀。歌诀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助于记忆。例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靠韵律。当然,也可以利用现成的歌诀,但要仔细分析,弄清歌诀的真实含义,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3)谐音联想法。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联想法。在记忆历史年代和常数时,使用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4)视觉想象。视觉想象就
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如前述位置记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想象法,利用了心理表象。而且想象越奇特、合理,加工就越深入、越细致,记忆就越牢固。在记忆时,可以使用夸张、报考、奇异的手段进行想象。例如,可以将“飞机一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等。有一种用想象来增强记忆的古老方法,就是创造一个故事,将所有要记的信息编在一起。
(5)语义联想。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过去的旧知识当作“衣钩”来“挂住”要记住的新材料。因此,要设法找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在记一个公式或原理时,要想一想,新公式或原理是如何从以前的公式或原理推导出来的。
(6)关键词法。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例如,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2.做笔记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教师要促使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如讲得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观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如提纲或二维方格表等。学生记笔记时,笔记本上不要写得密密麻麻的,不妨在笔记本的右边留出l~2寸的空白,除了笔记正文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此外,学生不仅要做好笔记,还应积极地思考笔记中的观点,并与其他所学的信息进行联系。
3.提问
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与课文中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还可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识?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教师提一些“谁”、“什么”、“坝tlUL”和“如何”的问题,他们能领会得更好。如给学生一张清单帮助他们构思创作,这张清单教学生向自己问以下一些问题:“我写给谁看的”、“要解释什么”、“有什么步骤”,等等。训练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和自己谈话,自己问自己,或彼此之间相互问老师要问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在解数学题、拼写、创作和许多其他课题中成功地学会自我谈话。
4.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地加工,既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也不是从书中寻章摘旬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要产生: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与课文中某几句重要信息相关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组成新的句子,从而把所学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产生一个新的理解。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精细加工强调在新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某一事物,我们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我们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教师一定要把新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联系实际生活,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使他们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进而加深记忆。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当然,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笔记和写提要等实际上是两者的结合。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1.列提纲
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词语,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但其效果取决于学习者是如何使用它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每读完一段后用一句话来概括;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提要来帮助别人学习材料,这将使学习者不得不认真考虑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2.利用图形
(1)系统结构图。学完一科知识,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将主要信息归成不同水平或不同部分,然后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图。复杂的信息一旦被整理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在金字塔结构里,较具体的概念要放在较抽象的概念之下。 (2)流程图。流程图可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它一般是从左向右展开,用箭头连接各步。
(3)模式或模型图。模式图就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在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模型示意图是用简图表示事物的位置(即静态关系),以及各部分的操作过程(即报考关系)。
(4)网络关系图。网络关系图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人们将它称为概念图,在学习、教学和测评中加以广泛利用,它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做关系图时,首先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然后找出次要的观点或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接着标出这些部分,并将次要的观点和主要的观点联系起来。在网络关系图中,主要观点位于图的正中,支持性的观点位于主要观点的周围。
3.利用表格
(1)一览表。在制表时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然后抽取主要信息,并从某一角度出发,将这些信息全部陈列出来,力求反映材料的整体面貌。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时,可以时间为轴,将朝代、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部展现出来,制成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一览表。
(2)双向表。这种表是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既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它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这主要包括:第一,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即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学习者首先要认识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第二,对任务的认识,也就是对学习材料的性质、长度、熟悉性、结构特点、材料的呈现方式、逻辑性等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认识。第三,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也就是对各种学习策略及其优点和不足、应用条件和情境以及效力的认识。
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顺利完成任务,即知道在何时、如何做什么,这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因此,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一)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制定学习计划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盲目的。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学习者首先要对与学习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思考,如对学习时间、学习材料、学习环境以及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然后由此制定学习步骤,安排学习时间表,列出可供选择的、切实的学习策略。
(二)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如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进行自我监控首先要制定一个“问题单”,下面就是一名学生自我训练时列出的问题单。
计划:
(1)这个问题是什么?现在我打算做什么?
(2)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知道什么?已知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有什么用?
(3)我的计划是什么?
(4)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5)下一步我应该做什么?
监视:
(1)我按照计划执行了吗?还需要一个新的计划吗?需要一个新的不同策略吗?
(2)我的目标变了吗?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3)我的思路对吗?我正逐步接近目标吗?
评价:
(1)哪些策略起了作用?
(2)哪些策略没有起作用?
(3)下次我应该用什么不同的策略?
(三)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程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元认知策略的这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的,学习者学习时一般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最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而且,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合理安排时间就是“预算”生命。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作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对每一天的学习活动,都要列出一张活动顺序表来,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将学习计划落实在学习成果上;在执行学习计划时,要有效防止拖拉作风。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的质是不一样的。科学家通过中学生一天学习时间效率变化的实验发现,中学生经过早自习40分钟和上午四节课的学习后,学习能力会明显下降,疲劳和疲倦率接近或超过50%。所以,科学家建议中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最好不要超过7小时。由于个体差异,学生一般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时间表。首先,学生要了解自己一天中学习效率的变化特点,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学生要知道自己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情况,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学生要知道自己完成一个任务通常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此外,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都会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在最佳学习状态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如果进行统计,每人每天的零碎时间是比较多的,如果这些零碎时间能被合理利用,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其次,读短篇或看报刊杂志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诗词和英文单词。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他人交流,这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二)学习环境的设置
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的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这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等。
(四)学习工具的利用
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学习工具。 (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如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备考辅导: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课件全新上线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