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9.2创造性及其培养

来源:233网校 2013年5月4日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的含义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根据创造性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判别创造性的两个标准,即新奇独特和具有社会价值。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凡是科学发明、文艺创作中足以为世人称颂者,都符合新奇的条件。若只是超越前人所做而无价值,就不能视为真正的创造。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或道德价值,或审美价值等。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一般认为,创造性与发散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如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自己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首尾相加,将连加变为乘法。虽然这种方法不是高斯首创,但对他个人而言,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无论是真正的创造还是类似的创造,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说,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即使在小学生身上,也可能存在着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教师组织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来给以挖掘和调动。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种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是指思维朝不同方向发散的能力。表现为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能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在我们评价一个人创造性大小的时候,除了要看他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何外,还要看他的思维结果是否新奇独特。对同一问题,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创造性。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家庭气氛比较民主等因素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二)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为:第一,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第二,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第三,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第四,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三)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即使面对较困难或严肃的问题情境时,也能表现出较多的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对工作有热忱、有决心,即使遇到困难,或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情境,他们也能自我坚持,并自得其乐。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承认矛盾,对无结构的问题或错综复杂的问题,对那些违反“常识”的假设和观念都能够坦然接受;反对以武断、虚假、简化等草率的方式处理复杂或矛盾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愿意付出无报酬的代价,去从事无法预期的工作。
  4.喜欢幻想
  在日常生活中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梦想,但能够自由地往返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不断地提出问题,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喜欢猎奇,喜欢尝试新奇的方法来探究问题,不怕失败。
  6.具有独立性
  他们常常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不落俗套,甚至有自行其是的表现。
  三、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问、有机会干自己想于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比如,可以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3.改革评价机制
  创造性水平与类型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差异,避免用单一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改变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和“工厂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4.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添部分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建议,可概括如下。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是紧密相联的。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奇事物总要主动地探索,提出各种貌似奇怪的问题,并寻找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好奇心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一些研究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也是会衰退的。因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和赞赏,而不应遭受责难或讥讽。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应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而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并尽量让他们有猜测的成功体验。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教师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或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再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传记,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种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钥匙的用途。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o”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用“打”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如甜味可以用来做什么。
  2.推测与假设训练
  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比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想象。比如,假设你当校长,你将如何管理这个学校?
  3.自我设计训练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卡、图画、各种小模型等。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此项训练通常需要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所设计的课题,并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4.头脑风暴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是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或构思产生连锁反应,实际上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做法。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这类训练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集体讨论,以拓宽思路、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上述几种方法是实际中常用的典型方法,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交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但应该注意到,虽然培养创造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存在捷径或“点金术”。创造性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虽然各种直接的、专门的创造性训练是有效、可行的,但不应取代或脱离课堂教学。许多研究证明,综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排斥或脱离学科而孤立地训练创造力,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备考辅导: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课件全新上线

  试题推荐:

  5套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7套中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全真模拟题(附答案)

  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最新试题免费体验,给你最真实的考场!!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