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来源:233网校 2013年11月22日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的是 C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平衡性 D、差异性
  2、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A 。
  A、关键期 B、守恒期 C、转折期 D、过渡期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 B 。
  A、主动性 B、自我同一性 C、勤奋感 D、自主性
  4、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D 。
  A、场独立型 B、辐合型 C、发散型 D、场依存型
  5、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成熟的是 A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自我检验
  二、填空题:
  1、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 反省 ,思维,但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 。
  3、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并从逻辑学中引进“ 运算 ”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4、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 特有的属性 不变。
  5、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 最近发展区 。
  6、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采用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 总体平均数 为标准确定的。
  三、简答题:
  l、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什么是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四、论述题:
  1、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他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3)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在也们解决目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小编推荐:备考2014,资料不过期,历年精华资料汇总

  国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师资格辅导,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一次过关!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