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即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通常儿童l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这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逐渐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挥作用,因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轻松过关: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用30%的时间,掌握85%的知识!免费试听>>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