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应用的概念
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应用的实质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对抽象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概念、定义、共识、原理去分析具体问题,确定具体问题与抽象知识之间是否具有本质的联系,能否将具体问题归入某一类知识,并根据有关定理、公式去解答这一问题。
(二)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知识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审题。审题是指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予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只有明确了问题的条件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映象后,才能通过联想,回忆起解决当前问题所需的知识,才能使教材具体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命题作文时,只有通过审题,了解题意,弄清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题目所要求的范围、重点、题材、文体是什么等,才能应用所学得的知识,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来,否则便会文不对题。
审题并不是单纯地去感知眼前的问题,而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维等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尤其表现在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养成学生善于审题的习惯,掌握审题技能。善于审题必须先善于读题,其次要有合理的程序。
2.相关知识的重现。学生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必须要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这时需要学生在领会课题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回忆把相关知识重现在脑海中。这个环节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解题的速度和质量。
由于课题的性质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程度不同,相关知识的重现有时是缩减的,有时是扩展的。学生在重现相关知识时,产生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旧知识的干扰。由于新知识还不牢固,所以很容易和相似程度较高的旧知识相混淆,使新知识的重现发生错误。
(2)学生的生理状态,尤其是大脑的活动状态。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都可能使大脑产生抑制,使知识重现难以顺利进行。
(3)学生的心理状态。过分紧张、注意力涣散或信心不足等也会阻碍相关知识的重现。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辨别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要注意用脑卫生,使学生劳逸结合,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调节好情绪,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课题类化是指学生把所要解答的课题归人到某一类课题中去的过程。如果学生把所要解答的课题准确地归入到某一类课题中去,就能顺利地做出解题判断。课题类化与相关知识的重现几乎是同时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解题判断是指学生对解答课题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过程。解题判断的形成是在审题和重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实现的。从课题的类化到形成解题判断,再到解决实际问题,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最终环节,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环节。
学生在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中发生困难,甚至错误,主要原因是不善于从课题中找出它与已有知识的相同之处,即不能将知识具体化。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困难,减少错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抓住关键和本质,通过课题类化解决具体课题。
(三)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应用。要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必须能够回忆、提取出相应的知识。如果知识记忆得不准确、不牢固,必然导致提取的困难和错误,这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功解决。大量的事实与研究都证明,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的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有些学生难以应用学过的知识,原因之一就是忘了所学的知识,或者是知识的提取不准确。
2.问题的特征。问题的性质与知识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学生解决不带具体情节的抽象课题比解决带有具体情节的实际课题容易,解决单一的课题比解决复合的课题容易,解决书面问题比解决实际操作课题容易。
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有些学生在应用知识解答课题时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缺少相关知识,而是智力活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用盲目与猜测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思维缺乏灵活性;不善于分析课题的特点,习惯于生搬硬套;没有掌握按层次分类、提取信息的策略,因而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