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要点】(1)案例中的陈小军老师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教师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的规定。
(2)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师应当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答案要点】(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关于材料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嚎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大潮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2.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3.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课文中还能从哪儿看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教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嚎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嚎浪吼)
5.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三、写作题答案
略
同类试题推荐:
10天掌握90%考点>>倒计时“教师资格统考”精准辅导,点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