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
30.材料:
数学课上,开始上课时老师说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乘法交换律,鉴于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我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部分内容,”
“我不同意!”一个调皮的同学突然回答。
“为什么?”老师问道。
“这部分知识虽然比较难,但是我们在课外辅导班都学习过了:而且上节课您已经讲了一些关于交换律的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一点。昨天晚上您也让我们预习了,我们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
老师听完这位同学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大家有谁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一致举起了手。
于是这位老师说:“很好!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来学习乘法交换律。”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这位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该教师的做法恰当合理,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具体要求。
首先,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材料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认真采纳学生的意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其次,现代学生观还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的教育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与分析,更不可能代替学生掌握规律。材料中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主动学习;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实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独立意义的人,促进学生发展。
31.材料:
林涛是我儿时最要好的朋友,这次回家又见到了他。他为农多年,已成家有子,但谈吐已不见当年的主动与明朗。当年他活泼好动,头脑灵活,课堂上爱抢“头彩”,总想给老师和全班同学留下不一般的印象,但因此也屡遭老师的斥责和惩罚。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师上课要提问,提问前对大家说:“我把问题提出后,你们先不要回答,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考虑。到时我让你们发言时你们再举手发言。明白吗?”我们都喊明白。“那就这样,不许说话,都规矩点!”老师接着提出问题,之后把拿着课本的手背在后面,在教室的过道来回踱步。林涛很快就有了答案,这时还没到老师说的时间,可林涛已按捺不住,把答案脱口说出。没想到老师快步冲到他跟前,用书照着他的脸部就打了一下。林涛鼻子出血了,用手左一下右一下地擦。可老师对此并不在意,还怒气冲冲地质问,“没让你说呢!你显什么显?不把老师说的纪律当回事。就得让你吃苦头!”类似这样的事儿,林涛没少摊上。久而久之,他变得惧怕老师。没有了学习的心劲,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了……如今,我的孩子也要上学了,我很害怕他也遇上这样的老师。愿他的老师对孩子能宽容理解。并能从中指点引导。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教师的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我们引以为鉴。
首先,教师的行为违反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强调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学生活泼好动,屡遭老师的斥责和惩罚,甚至被老师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
其次,教师的行为违反了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强调教师要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材料中,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生命健康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履行教师的义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2.材料: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城镇里的“新生代”来说,俭朴节约,却似乎是一个新鲜事儿。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饥肠辘辘的切身感受;相反,却生活在舒适滋润,甚至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优越的时代环境中。如今他们步入社会不久或刚刚走上社会,就要直面不期而至的金融风暴和经济疲软。在经济寒潮面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摒弃了“抠门”这个概念,拿起了“节俭”这个有效武器。
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变化,并顺势呼唤传统“节俭”意识的回归。同时,又要引导青年人,包括老一辈,全面把握节俭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自觉地把节俭品德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的“节俭”是在一种新的人民生活水准、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国际平台上的“节俭”。今天我们所主张的“节俭”,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清苦贫困,要人们什么都去省,一切都不要用,而是要人们能省则省,该用则用。因为即使在古代,人们也认为“圣人制用,丰约各有适”。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来说,应当以保持相对舒适甚至体面的生活为前提。但是,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来不是单纯地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而是伴随着心理上的需求。“简朴并不是要人脱离世俗的欢乐,而是摆脱那些仅仅是投合我们的虚荣心及欲望。”让生活丰富多彩,提高生活品位和层次,并不必然地和挥霍浪费画等号。只是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能尽量做到节俭。“节约是避免不必要开支的科学,是合理安排我们财富的艺术”,而且“它能使人最大限度地享用生活”,
目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的下滑趋势,中央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这是十分JY_确的。但这种消费是指必需、正当和合理的消费,是对国计民生有利的。
消费不能是盲目的。消费需要引导,需要健康、科学而有序。社会消费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推动经济;个人消费除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外,还应提高消费品质。我们应当基于对经济的研判,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正确的消费文化来指导和统领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准确地领会中央的精神。一方面要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片面强调消费,重蹈美国社会一度消费无度导致金融危机的覆辙。
(节选自龙舟《节俭的时代新意与消费》)
问题:
(1)为什么说“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4分)
(2)在经济寒潮面前,为什么既要注重“节俭”,又要促进“消费”,二者相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概述。(10分)
(1)因为消费从来就不是单纯地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而是伴随着心理上的需求,应以让生活丰富多彩,提高生活品位和层次为目的。
(2)不矛盾。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节俭”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清苦贫困,而是要人们能省则省、该用则用。
消费是健康、科学而有序的。除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外,还应提高消费品质。在经济寒潮面前,从根本上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实行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是十分正确的。
因此。既要促进消费。还要注重“节俭”,这对国计民生是有利的。
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进入教师资格微信学习群。
备考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热点推荐:教师资格证试题库
零基础如何备考?233网校零基础取证班购课即送教材,5大基础班级教学,给您备考指路,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