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题
1.张三是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反映该学生学习习惯差,作业拖拉,懒散,纪律松散,上课爱说闲话,甚至随意离开位置,平时课余时间都沉迷于网络游戏,放学后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网吧,也爱和班级同学打架,爱搞恶作剧,如把粉笔灰撒进同学饭盒里,上课无故拍打周围同学肩膀,影响同学听课。经班主任老师了解,张三一家三口,父亲常年在上海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在一个综合市场摆摊位卖服装。平时张三都是由母亲照顾。双休日基本上会跟随母亲在市场内,综合市场里人多事杂,绝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注意言行举止,导致张三平时出现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母亲因忙于生意,对儿子疏于管理,待到儿子犯错时则是一顿打骂,而爷爷奶奶非常溺爱孩子,平时宠爱有加。
问:(1)张三的种种行为是不良品德行为吗?请给出诊断的依据。
(2)结合本案例,试述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3)针对张三的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当今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答案要点】(1)张三的行为是属于不良品德行为,张三上课经常心不在焉,学习习惯差;上课喜欢干扰课堂教学,经常无故离开座位;课余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言行举止不文明,常与师生发生冲突;行动怪异,不热心集体活动,等等;张三的这些特点符合不良品德行为诊断的标准。
(2)原因:①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精神垃圾;各种恶习的人的引诱,尤其是坏人的教唆等。②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爷爷奶奶的溺爱、迁就。这容易养成子女任性、自我中心、无能为力、专横、懒惰、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征,以至发展成为不良品行。③学校教育的失误。
(3)措施:①组织学习,营造氛围;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②激发情感,榜样引导。用身边的榜样引导或用名人的事迹激励。③重视实践,树立品行。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体验化、生活化,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2.“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觉得学英语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
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
“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要点】(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报考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有所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