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小学模拟试题>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试题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4)

来源:233网校 2016年7月28日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2.【知识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B。

  【解析】孟母择邻是为了选择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体现的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知识点】德育方法

  【答案】A。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李可就是侯老师为其他学生树立的榜样。

  4.【知识点】素质教育的特点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是指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题干表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主导作用的体现。

  6.【知识点】反思的方法

  【答案】A。

  【解析】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反思日记是指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7.【知识点】小学生安全教育

  【答案】B。

  【解析】如遇儿童发生中毒现象,应首先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可根据病情采取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物。

  8.【知识点】注意的分类

  【答案】C。

  【解析】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

  9.【知识点】替代强化

  【答案】C。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受到强化。

  10.【知识点】学习的类型

  【答案】B。

  【解析】替代性学习即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1.【知识点】德育方法

  【答案】C。

  【解析】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即为实际锻炼法。

  12.【知识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答案】B。

  【解析】恐惧症是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小亮属于恐惧症中的单纯恐惧症。

  13.【知识点】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答案】C。

  【解析】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4.【知识点】教学原则

  【答案】B。

  【解析】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夸美纽斯的观点正是直观性原则的体现。

  15.【知识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并不能只看某一方面。而是要全面评价。

  16.【知识点】教学模式

  【答案】B。

  【解析】情境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17.【知识点】班主任的角色

  【答案】C。

  【解析】班主任是各科任教师与班级学生关系的协调者。为了使班级教育效果得到优化,班主任必须定期组织科任教师进行教育会诊。帮助科任教师了解认识班级和学生.杨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班主任扮演协调者的角色。

  18.【知识点】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D。

  【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19.【知识点】教学评价的类型

  【答案】D。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周老师的做法属于形成性评价。

  20.【知识点】泰勒原理

  【答案】D。

  【解析】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泰勒撰写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于1949年出版,这是50年代美国课程论方面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四大步骤。

  二、简答题

  21.【知识点】操作技能的形成

  【参考答案】

  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22.【知识点】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要组织学生听讲。

  23.【知识点】班级授课制

  【参考答案】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三、材料分析题

  24.【知识点】后进生教育

  【参考答案】

  (1)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在于学习动机的增强。

  首先,教师通过正确的结果归因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动机。通过智力测验这些学生智力都在

  正常,因此学习失败并非在于能力而在于努力程度.由此产生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动机。

  其次,教师通过难度适当的提问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再次,教师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最后,教师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他们进步。

  (2)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动机。

  ③提供范例,增强其是非观念。

  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25.【知识点】小学生自我中心心理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典型的小学生的自我中心现象,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在家庭中处在中心的地位.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

  (2)要矫正小学生的自我中心心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①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②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形成自我中心的环境。

  ③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④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⑤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演说稿。整体结构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形式。文章描写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嗡嗡、麋鹿、骏马、雄鹰、潺潺、松脂、婴儿、眷恋”等8个词语。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集体探讨与分小组朗读的形式,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探究发现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学习与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这片土地的神圣.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理解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分小组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2)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研读课文,初步理解“神圣”

  1.老师:正如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勾画边写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第一段: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接着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后面的段落。

  27.【参考答案】

  (1)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本课中体现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般自然和简洁。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数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讨论、合作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数学活动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导入环节设计:

  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整数连乘乘加的练习。

  13×4×6010×1 1-3022×6+25

  引导同学复习整数连乘的规律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整数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整数的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生活实际问题中,不但会有整数的问题.还有小数的计算问题.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小数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为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设计理由:温故知新的导人方法。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导入新课。

  28.【参考答案】

  (1)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美术领域中的线要满足造型的视觉需要,同时要具备长度与宽度变化。直线和曲线是线的两大种类,直线给人以单纯、明确、庄严的感觉。曲线总体来讲比直线有温暖、自由、优雅、流畅的特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2)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线条表现出的动感,感悟线的表现力,培养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演示认识会动的线条,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从而学会运用各种线条表现具有动感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活动对线造型表现产生兴趣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目的和说明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表演(老师舞动彩带)。你能用你学过的线条画出老师手中舞动的这条彩带吗?
师舞动彩带、生观察画线条。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师:你画的是什么线.为什么?
生:曲线,我观察彩带动起来时呈现的是曲线。
师:和他有同感的举起你画的线.你们画的都是曲线。曲线的变化是丰富的,有的是流动的,也有的是旋转的,给人以跳动的感觉。它能表现会动的线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动的线条》。

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识曲线,了解其特点。

 

欣赏讨论

 

 

 

 

1.欣赏会动的线条
(1)课件展示敦煌壁画《飞天》,请你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感觉到她们在飞翔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画家在画面上用了大量的曲线.曲线有很强的动感.所以我们才感觉这两位仙女在空中飞翔.看来静止不动的美术作品中也有会动的线条。
(2)再次出示课件展示图片:雕塑作品、立交桥,它们具有动感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曲线给人的感觉非常活泼,有流动的感觉。所以我们说它们具有动感.
2.寻找会动的线条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会动的线条,想一想你在哪里见到过?
跳舞、风中飞舞的头发和衣服、雨点、风中的树枝……
(2)画一画这些物体。体会它们给你带来的不同感受。

通过欣赏实践.说出自己的想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体会不同的线条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1)教师演示
演示风中的树枝,完成一幅范画,并且与其他物品进行对比。
(2)课堂练习
仔细观察生活中具有动感的景物,并以曲线为主画一幅有动感的画。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教师示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线条的表现方法,并且通过范画与其他物品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动感的线条也有很多种.从而多层次地把握会动的线。
明确作业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说出感受或进行评价。
3.给同学作品提些建议。展示评价。
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培养学生学会美术评价语言,能够从美术的审美角度评价作品。

课后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会动的线条.请同学们下课的时候继续找一找还有哪些,看看谁找得最多!

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推荐>>2016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课程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讲师为你揭秘90%真题考点,立即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