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学科知识
【考点详情】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 )。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D.政治性和思想性
【答案】C
【解析】“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
是指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因此说,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我国在( )年正式建立了小学制度。
A.1903
B.1912
C.1922
D.1949
【答案】A
【解析】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小学制度。
3.小学语文在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 )。
A.识字写字
B.口语交际
C.阅读
D.写作
【答案】A
【解析】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A.计算能力
B.问题解决
C.数学思维
D.数学素养
【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5.在各学段中,数学课程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
A.“综合与实践”
B.空间
C.问题解决
D.计算
【答案】A
【解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在教学过程中报考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资源属于( )资源。
A.信息技术
B.环境和工具
C.社会教育
D.生成性
【答案】D
【解析】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报考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
二、简答题
1.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案要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①关注人文性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要注重通过文本中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内涵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②突出实践性
语文是母语教育,其学习的对象是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从语言中感受的也是人们每天在感受的生活。可以说,语言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实践就是语文学习过程自身。因此,语文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设置情境,突出语言实践,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也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始终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好语文。
③凸显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篇篇闪烁着光芒的文学作品。上古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涉及,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作品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使命。因此,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要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教育,增强文化内涵。
④强调感悟性
强调感悟性,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是在视听发生的时候不假思索地感知语音、语形和语义的过程。语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阅读者对作品的领悟程度。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多途径的,诸如增加生活阅历、加强阅读积累等,而其中,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一位语感好的语文教师,势必具备语言的敏感性,能够敏锐地判断出文本、语句的内在深意,也善于将自己体会到的内在深意通过有声语言传送给学生,并且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感受到深意,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反之亦然。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时代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2.简述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
【答案要点】
(1)教学建议
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
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
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1生。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②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③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④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热点推荐: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演练
通关必看: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时间短,233网校讲师助你快速突破考试重难点,直击90%核心考点,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