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动机是促使个体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烦躁、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①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该阶段的儿童在身体发展和心理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此时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处于平稳增长的时期。骨骼增长较快,但是由于骨化尚未完成,对小学生的坐、立、走以及看书写字的姿势就要注重正确引导。儿童的心脏功能还较差.不宜做活动强度大、繁重的运动.同时此时儿童神经系统的各项机能进一步复杂化。但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兴奋于抑制过程的不平衡使此阶段的儿童具有容易兴奋、灵活性高、易疲劳、恢复较快的特点。第二,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和非认知心理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刚入学的儿童其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记忆也开始从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识记发展。思维特征发展的基本特征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这些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小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存在价值,有着不同于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运作机制。
②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使得小学阶段成为受外界教育影响的良好时期.也是具有最大发展可能性的时期。
③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比学龄前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①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一方面,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只有发展小学教育.才能为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②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个体在小学教育阶段经历着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育不仅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而且要为个体终身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③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由于小学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受到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过高的教育目标会导致小学生学习的障碍。小学教育时期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选择和处理,使得教育任务和内容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故其教育具有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小学教育强调的是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基本知识的获得、基本能力的形成、基本行为的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建立等。
3.简述个案法的研究步骤。
(1)搜集资料。即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根据搜集来的资料.才能够分析和诊断造成研究对象特殊行为的主要原因,以便设法补救。
(2)诊断特殊行为的原因,即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精密地整理和分析,以研究特殊行为的原因。
(3)矫正特殊行为,即根据诊断特殊行为的结果,进行教育和矫正。矫正特殊行为的方法。视特殊行为的性质而定。教师要矫正学生的特殊行为,可以根据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针对特殊行为的形成原因,施以治疗的方法。
(4)继续个案研究,由于特殊行为的矫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诊断是不易准确的。如果诊断不准确,矫正就不能收到效果。所以在施行矫正教育以后,还要继续研究,以检查矫正特殊行为是否有效。如果矫正有效,特殊行为已经改正,个案研究工作就可告一段落,如果问题没有解决,特殊行为仍然存在,那就要重新诊断和重新矫正教育,继续研究下去。
4.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理解环境和赋予信息以特殊意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学生观上他们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小到日常的衣食住行,大到对世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即使有的知识他们没有接触过,他们也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试图理解和解释这一问题,而且这种理解和解释不是胡乱猜测,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中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不能另起炉灶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灌输知识为启发教学,通过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另外。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回答会不相同,对问题的理解也因人而异,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在合作式学习中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简述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进入教师资格微信学习群。
备考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热点推荐:教师资格证试题库
零基础如何备考?233网校零基础取证班购课即送教材,5大基础班级教学,给您备考指路,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