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德育最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班会
D.少先队、共青团活动
A
参考解析: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形式。所以实施德育最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班会是进行德育的一种途径;少先队、共青团是实施道德教育、达到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2.思想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层次,它们分别是( )。
A.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教育
B.人生观、世界观、爱国主义
C.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
D.世界观、人生观、心理教育
C
参考解析:我国德育目标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道德教育目标;(2)思想教育目标;(3)政治教育目标;(4)法制教育目标;(5)心理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包括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等;思想教育目标包括世界观教育目标、人生观教育目标和理想教育等;政治教育目标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党和国家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目标、民主教育目标等;心理教育目标包括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健全人格心理教育目标等;法制教育目标包括民主与法制教育目标、自觉纪律教育目标等。
A项中的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目标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B项中的爱国主义属于政治教育目标;D项中的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目标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
3.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体现德育的( )功能。
A.生存性
B.发展性
C.享用性
D.控制性
C
参考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德育的生存性功能、德育的发展性功能以及德育的享用性功能。这三个功能是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的。首先,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在其社会化进程中需要习得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何做人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通过德育,个体可以获得社会性规范,更好地适应社会;其次,学生习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认同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4.一些教师针对学生做错了习题而给予他们惩罚,这种做法违背了惩罚的( )原则。
A.尊重性
B.伦理性
C.确定性
D.灵活性
B
参考解析:惩罚的伦理性原则是说由于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确行为规范所具有的道德权威性,所以惩罚学生必须针对的是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的不良行为。这就意味着,只有当学生出现了道德不良行为时,教师才能对其进行惩罚以规范学生行为,而对于学生非道德方面的错误(比如做错作业,认知领域),教师不得进行惩罚,否则就违背了惩罚的伦理性原则。惩罚的尊重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惩罚的确定性是指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只能依据学生是否违背了已经被确定的规范行为原则,而不能凭空滥罚;惩罚的灵活性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违背规范的行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在惩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上采取灵活的态度。
5.“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B
参考解析: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认知模式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该模式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体谅模式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费尔,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该模式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