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儿童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儿童的年龄特征既有阶段性又有一定的稳定性。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年龄特征仍适用于当代儿童说明儿童心理发展是有一定的3稳定性的。故选C。
2.A【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具备感知器官和相对成熟的神经系统,已经具有初步的感觉和知觉。故选A。
3.B【解析】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基础上,“聚精会神”、“仔细”是对这一特征的描述。故选B。
4.B【解析】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具有夸张性的特点。题干中幼儿将长颈鹿的脖子、大象的鼻子画得很长是因为儿童对这些特征印象深刻,于是夸大了这些部分的特征。故选B。
5.D【解析】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性格特点。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非常复杂,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这是主要性格的主要特征,它包括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对工作与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②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包括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在长期工作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与主导心境;④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指一个人表现在认识活动方面的特点,也称为认知风格。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以及好冲动等方面。故选D。
6.C【解析】幼儿的思维通常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本质的联系,青青的问话正是只看到了表面之间的联系。故选C。
7.B【解析】目的是指自觉地预想到结果,动机决定行为目的和行为方法。3岁以前的孩子的行为往往缺乏目的性,他们常常不假思索就开始行动,因此很容易做错事情,但是事后问起,他们往往不能解释做错事的理由。故选B。
8.D【解析】谈话法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性强。研究者在与谈话者的直接接触过程中,不仅能通过言语信息,还能通过动作表情等非言语信息获得资料;同时,研究者还能根据谈话中对方的反应,通过适当的解释或变换问题的角度,适时调整谈话方式。通过研究者引导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谈话,可从多角度对研究的现象有一个比较广阔、整体性的客观了解。因此,谈话法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辅助手段。谈话法的缺点,一是较费时,一般不适合大范围调查;二是极易产生偏差,在谈话过程中,既可能受到谈话对象性别、年龄、外貌、种族、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心境、经验、表情或语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偏差,也可能因研究者问的问题带有偏见或自相矛盾,或者漏掉该问的问题等导致偏差。故选D。
9.B【解析】黏液质的孩子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因此要培养其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故选B。
10.B【解析】幼儿园各年龄班折纸教育活动的内容不相同,四角向中心折及变化是幼儿园大班折纸教育的内容。故选B。
11.A【解析】幼儿的眼睛的特点包括:①5岁前可有生理性远视,这是由于幼儿眼球前后距离较短,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而随眼球发育,前进距离拉长,5岁左右就可成为正常视力;②晶状体弹性好,调节范围广;③可能有倒视,视网膜的倒像要由大脑调节变为正视像,但大脑发育未完善,因此可能出现“倒视”。A项中晶状体富有弹性是正确的,C项中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机现在是尚无定论,D项中斜视无法矫正是错误的,据统计,大约40%~60%儿童因斜视、屈光参差治疗不及时而发展成弱视,是可以矫正的。故选A。
12.B【解析】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碍。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关。表现为正常的语言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讲出。故选B。
13.D【解析】儿童学业成败与诸多因素都有关系,其中学校教育方式占有重要地位。故选D。
14.A【解析】名词是孩子首先掌握的词类。故选A。
15.B【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三条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高寒、高温地区可酌情增减。故选B。
16.D【解析】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综合性教育原则。故选D。
17.D【解析】家庭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要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故选D。
18.A【解析】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要为游戏创设良好的条件,要为游戏准备场地。角色游戏需要一定的游戏环境。例如,“娃娃家”需要有房间,“商店”要有柜台,“医院”要有挂号间、门诊室和药房等。幼儿往往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开展好几个主题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一切空地,合理地为各主题游戏划分场地。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尽量把游戏安排在户外进行。故选A。
19.C【解析】八大类的区域创设。生活劳动区:包括动作技能训练,如抓、抱、转、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实脱衣服、整理衣物、梳头、系鞋带、洗手帕;照顾环境能力训练,比如折叠餐巾、分碗筷、切水果、刨瓜皮、浇花等。语言区:包括耳听录音手操作、合作猜谜、故事表演、剪贴废旧图书自编故事、跟“磁带教师”讲故事、下语言棋、卡片找朋友(字画配对)等。科学区:①数学区,有按数取物、几何形状、按规律排序、实物与数配对、看图自编应用题、数学棋、找单数双数游戏,试题套圈、测量工具等;②科学探索区,如电池为什么发光、沉与浮、玩磁铁、各种筛子、放大镜、斜坡实验、沙漏、天平、会变的颜色等。美工区:包括泥工、纸工、绘画、涂鸦、废旧物品制作、纸形、涂色添画等。文化区:包括各地民俗风情、服饰与语言、交通工具、人种与肤色、四大洲五大洋、不同的国旗、环保与卫生等,可结合主题丰富和变化内容。建构区:有拼图、插雪花片、大型积木、插塑、托班的堆高游戏、智力拼板、七巧板、主题公园等。装扮区:有娃娃家、表演区、音乐区、其他角色区如超市、商店、美容院等。大运动区:包括玩球、投篮、高跷、平衡、钻爬、垫上运动、跳绳、自制体育用具活动、自组游戏等。故选C。
20.B【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某类评价对象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将同一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互相比较。如把某个幼儿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动作发展测试成绩相比较,评价其进步的程度。故选B。
二、简答题
21.答: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它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儿童言语活动这两种过程。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是有以下两方面。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语音知觉是指对语言中语音的辨别。即能够辨别语音的差别,再进一步则能够说出语音的名称。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区别语音的差异。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儿童大约在6个月以后,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其实那只是根据父母说话的音调(语调)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l 岁到l岁半的儿童能理解的词,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儿童一般在1岁左右才能说出少数几个词,而在1岁半以后,才“开口说话”。常常有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在1岁8个月时还没有“开口”,他们懂得很多,只是不说,往往使父母产生多余的担忧,以为是小哑巴,可是过了几个月,就都会说话了。
22.答: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感。3岁前儿童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幼儿对好与坏,好人和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
(2)美感。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幼儿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等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3)理智感。对一般儿童来讲,5岁左右,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6岁幼儿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所谓“动脑筋”活动。
23.答:(1)学前家庭教育: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出现以后就已存在。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包括:领先性(儿童第一个生活环境)、长久性(家教伴随着学前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单独性(家教的对象是儿童个体)、随意性(其教育受施教者意愿及能力水平的影响)、随即性(家教具有随时随处、潜移默化的特点)。
(2)学前社会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是指学前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学前教育的机构来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托儿所: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②幼儿园: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③托幼园所一体化:托儿所和幼儿园联在一起,招收出生几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④幼儿班:也称学前班,多半建于城镇、农村,附设在小学,作息制度仿照小学进行。⑤儿童福利院:也称“儿童教养院”,是一种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⑥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l949年由奥地利医学博士哥麦纳在维也纳创办,旨在给儿童“母爱”。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是:群体性(学前设施面向众多儿童)、目标性(具有确定性的培养目标)、计划性(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目标)、多样性(施教机构的丰富多彩)等。
24.答:为了确保对班级中的每个幼儿都能实施有效的生活和教育管理,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规和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幼儿园保教目标,保教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班级管理方法。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是每个保教人员基本的工作技能。
(1)规则引导法。规则引导法是指用规则引导幼儿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相保持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中规则是指幼儿之间,幼儿与保教人员之间,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时遵循的准则。这是班级管理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2)情感沟通法。情感沟通法是指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间或幼儿间以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
(3)互动指导法。互动指导法是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班级活动过程就是由幼儿与不同对象互动的过程。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对师幼互动指导的适当性、适时性和适度性。
(4)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行为,从而达成管理目的的方法。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利用具体的正面积极形象和成功的行为做示范,来引导和规范幼儿的行为。
(5)目标指引法。目标指引法是指教师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规范幼儿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从行为的预期结果出发,引导幼儿自觉识别行为正误是目标指引法的基本特点。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所确立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有吸引力,而且目标与行为的联系要清晰、具体。
25.答: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指导有规则的游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会幼儿正确地游戏,教师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示范,将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和结果向幼儿逐一介绍清楚。
(2)在幼儿独立开展有规则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3)鼓励幼儿积极地参加游戏,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6.答:(1)进餐包括早餐、午餐、晚餐和午睡后的点心。根据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幼儿园要制订正确的饮食制度,幼儿进餐必须定时定量,开饭要准时,进餐间隔时间应为3~4小时。正确组织幼儿进餐应做好以下工作。
(1)进餐的准备:由教师带领值日生布置好餐桌,准备好餐具,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干净、安静的进餐环境。
(2)进餐过程:要观察幼儿的食量,及时添饭,注意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坐姿和使用餐具的方法;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偏食;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洒饭菜,不弄脏衣服,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讲话;为保证幼儿吃饭时的良好情绪,教师在幼儿进餐前后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教师要保证幼儿心情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照顾幼儿吃好一顿饭的标志应是:吃饭过程中,幼儿情绪好;幼儿食欲好,食量够;饮食习惯好,吃得卫生。
(3)进餐结束;幼儿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并把餐具、椅子整齐地放在指定的地方;要养成饭后擦嘴、漱口的习惯;幼儿进餐期间,工作人员不应打扫活动室,以免污染吃饭的环境。
临考,大家都在看>>考点速记 考题猜想 题型训练 真题 通关特训 各学科试题
考试,没一点把握怎么办?跟着老师,用3天时间,轻松把握考试重点,一次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