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D【解析】“这儿有个苹果”体现个体的感知觉。“真香!”体现的是想象。“我要吃!”体现的是需要。“这是什么?”体现的是思维。
3.C【解析】婴儿刚出生时各项感觉能力都很弱,只有味觉是最为发达的感觉。
4.C【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5.D【解析】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知觉看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漫画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人可以从整体上去认识这幅漫画,把握一个人的特征,属于整体性的体现。
6.A【解析】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亮度恒常、颜色恒常。虽然时间条件发生了变化,但知觉对象——国旗的颜色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属于知觉恒常性的体现。
7.C【解析】感觉的强调和夸张是5~8岁儿童意象表现期儿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儿童绘画是自己所感、所知,因此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8.D【解析】新生儿喜欢听人说话,尤其喜欢听自己母亲的声音,他们还喜欢听高音调的声音。新生儿不喜欢听嘈杂的声音。
9.C【解析】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婴儿在地上捡东西往嘴里送是其通过口腔探索认识世界的行为。
10.A【解析】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名称结合起来。
11.C【解析】幼儿的观察比较模糊,细致性不强。通常他们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提出结论,不再深入。
12.B【解析】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说明在温度刺激持续作用下,人对温度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属于适应现象。
13.A【解析】本题考查感觉对比的概念,容易与感觉适应概念混淆。
14.B【解析】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差,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掌握的熟练动作少,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来不及关心别人,所以只能单独玩。
15.B【解析】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16.A【解析】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活动是对漂亮玩具的指向和集中,因此,心理现象为注意。
17.A【解析】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属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18.B【解析】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一般而言,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
19.C【解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3~5分钟左右,4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15分钟左右。
20.D【解析】婴儿注意选择性对象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的事物日益增加;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复杂化,即从更多注意简单事物发展到更多注意较复杂的事物。
21. B【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注意的稳定性好。
22.A【解析】学生开小差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属于注意的分散。
23.A【解析】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24.B【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突然飞来一只小鸟,去看小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25.C【解析】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26.C 【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27.D【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题干中老师的做法是典型的注意分配现象。
28.B【解析】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
29.A【解析】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形象并非单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声音也是一种形象,对它的记忆便是一种形象记忆。
30.A【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31.C【解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解释遗忘规律的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2.C【解析】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然后是情绪记忆,再次是形象记忆,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
33.A【解析】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34.B【解析】幼儿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35.D【解析】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36.B【解析】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37.B【解析】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指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
38.A【解析】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想象的主题雷同,说明幼儿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39.A【解析】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40.B【解析】幼儿想象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也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
41.C【解析】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42.C【解析】幼儿的再造想象可以从内容上分为经验性想象、情境性想象、愿望性想象和拟人化想象。题干中幼儿的想象表达了他的愿望,属于愿望性想象。
43.B【解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按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过程进行划分的。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
44.C【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45.B【解析】2~3岁是想象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时期幼儿想象的过程进行缓慢,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和感知动作的辅助。
46.D【解析】5~6岁的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47.A【解析】在学前儿童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48.A【解析】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49.C【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0.C【解析】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51.B【解析】题干中的想象表明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是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由于想象的主题没有预定目的,不稳定,因此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52.A【解析】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之一是: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
53.C【解析】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54.B【解析】思维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55.B【解析】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56.A【解析】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57.C【解析】儿童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说明儿童已经能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概括。
58.D【解析】思维是对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比感觉、知觉、记忆更高级。
59.B【解析】幼儿对一日概念的认识不如对一日内时间顺序的认识深。
60.A【解析】幼儿初期,即3岁左右,思维仍保留很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
61.A【解析】在幼儿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体现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其作用越来越大,而动作只在直观形象思维中起作用。
62.C【解析】从发展过程看,语词概括发展得较晚。
63.B【解析】观察学习是通过感官直接接触的学习,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的波波玩偶实验;语言理解学习是幼儿在成年人的讲解和指导下对态度和行为的学习;交往学习是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获得的学习与发展。通过尝试错误性质的操作,可能出现“顿悟”,该幼儿是在进行操作学习。
64.C【解析】进入幼儿期,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展,因此幼儿期的言语学习主要是指口语的学习。
65.B【解析】自我中心言语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说话,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冬冬边玩边说话,属于自我中心言语。
66.D【解析】5~6岁是幼儿学习书面语的最佳时期。
67.C【解析】3岁前的儿童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对话言语和不连贯言语。
68.B【解析】2~4岁是幼儿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时期。
69.B【解析】能比较稳定性地、正确地叫爸爸表现的是幼儿的言语能力,不能说明语音意识的产生。
70.B【解析】幼儿前期的孩子,大多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活动,他们的交际多采用对话形式;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独立性发展,活动范围扩大,在他们和同伴或成人的交往中,需要独立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经验等,才促进了独白言语的产生和发展。
71.B【解析】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
72.D【解析】在幼儿言语的自我调节机制中,没有言语触觉调节一说。
73.D【解析】问题言语是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之一,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问题言语一般到幼儿中期才产生,最为丰富的年龄是4~5岁。
74.A【解析】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如同口头言语一样,是从接受性的言语开始的,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
75.B【解析】问题言语和游戏言语是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表现形式。
76.A【解析】在幼儿词汇使用中,以名词为最早,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
77.D【解析】遗传素质为儿童语言的形成提供可能性,后期的环境因素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78.B【解析】幼儿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对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千万不要说反话,要坚持正面教育。幼儿对语言中的转义、喻义和反义现象也比较难理解。
79.B【解析】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有游戏言语、问题言语。游戏言语特点: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问题言语特点:较简单零碎,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当找到解决问题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方法。
80.D【解析】在幼儿的词汇中,掌握虚词(如因果连词)往往说明幼儿智力发展相对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完善。
(1)目的性增强;(2)持续性延长;(3)精确性增加(细致性增加);(4)逻辑性增强(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2.【参考答案】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其中,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主要有如下两类: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引起和保持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式主要有: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合理地组织活动。
3.【参考答案】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有利于调动一个人的识记积极性和针对性。
(2)识记的内容与性质。人对事物的识记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无论是无意识记还是有意识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的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3)识记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材料,其效果是不同的。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对识记的效果是有影响的。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多,呈现出材料数量与识记效率成负相关的趋势。识记不仅受材料数量的影响,而且也受材料性质的制约。
(5)识记时的情绪状态。识记时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识记效果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识记效果好;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识记效率低。
4.【参考答案】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3)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
(4)记忆策略的发展。
5.【参考答案】
(1)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水平越来越高,无论是形象的还是抽象的内容,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内容,能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多。
(2)形象记忆相比于抽象记忆占优势。形象记忆或表象记忆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记忆某材料,主要是由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所致。
(3)对于熟悉的东西比陌生的东西记忆效果好,熟悉的东西可以引起幼儿更大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儿童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经常出现在儿童周围环境中的内容就容易记住。
6.【参考答案】
(1)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
(2)经常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对记忆结果给予正确评价,激发幼儿有意识记的积极性。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提高幼儿意义识记的水平和认识能力。
(4)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记忆。
(5)帮助孩子进行合理的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7.【参考答案】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初步发展;
(3)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幼儿想象的培养方式: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开展多种艺术活动,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来保证幼儿自由创造。
8.【参考答案】
(1)直观行动思维——借助动作进行思维。幼儿初期,即3岁左右,思维仍保留很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进入幼儿中期,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的思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固定性。
(3)抽象逻辑思维——借助语词、概念进行思维。到了幼儿晚期,不少幼儿开始能够对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进行初步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
9.【参考答案】
(1)中班幼儿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
①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的抽象含义。
②爱玩、会玩
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对教育的启示
①教师应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
②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10.【参考答案】
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
(1)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掌握全部本民族语音;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初步掌握语法;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2)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掌握口语词汇;掌握语音;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方式:
(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教师要做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
①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②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③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④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⑤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2)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①幼儿在听完老师所说的问题后,立即哭了起来。他对于小白兔被大灰狼叼走感到非常难过,这体现了幼儿的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不是从客观的问题出发。
②另外,从案例可以看到,幼儿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而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运算过程。
2.【参考答案】
(1)龙龙的表现说明其明显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上面的例子体现了其思维活动具有固定性和不可逆性。
(2)在教育方式上可做以下尝试:
①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儿童无拘束地讨论问题。
②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取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③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提高判断、推理和理解的水平。
④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给儿童准备各种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思维。
3.【参考答案】
(1)兰兰画画能够先想后画,虽然有时偏离主题,但能够很快自动回到主题上来。这说明中班幼儿想象虽然仍以无意性为主,但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2)培养幼儿有意想象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成人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并启发幼儿明确活动主题;
②准备有关活动材料,如玩具、绘画材料等;
③成人及时给予言语提示,使幼儿想象围绕~定的主题进行。
4.【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在上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单调的活动不利于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在小班的课上,尽管老师为自己的示范表演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儿童却只是观看,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活动,所以很难维持其注意的稳定性。
②活动的难度与注意的稳定性也有密切关系。让中班儿童画太阳,这种活动的难度远远低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以也很难维持他们的注意。
③虽然老师总体的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根据实验研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10分钟,所以材料中的
老师很难使这些小班、中班幼儿长时间保持注意。
(2)针对上述情况,这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老师应适当减少单纯的演示活动的时间,并且要在此同时安排一些儿童自身参与的活动。比如,在演示过程中请儿童进行模仿,提问并请儿童回答等。
②避免让幼儿从事难度过低的活动,活动难度应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比如,在要求孩子们画太阳之前,通过谈话,想象一些在灿烂阳光下的生活场景等,然后再通过画画加以表现。
5.【参考答案】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的特点。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幼儿对广告词是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体形象生动,广告主体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幼儿的记忆效果好。相反,教师要求背诵的是有意记忆,其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理解程度和是否有较强的积极性,因此效果往往不太好。
6.【参考答案】
小凯妈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幼儿时期,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混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
(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材料是混淆想象和现实的情况,常被成人误认为孩子在说谎。事实上是幼儿期的想象特点所致。
7.【参考答案】
(1)听了心理医生的话,“年轻妈妈”从紧张到开朗说明:①幼儿期心理变化迅速;
②心理学常识急需普及。
(2)让客人尴尬说明孩子在言语发展过程中尚不能把人称代词区分开;“替小狗玩一次”说明孩子在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3)这是小孩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着急,应注意教育引导,特别是对小孩的创造性,要注意保护、培养;多学习幼儿心理方面和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
8.【参考答案】
(1)材料体现了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很具体的。幼儿思考问题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对具体的语言容易理解,对抽象的语言则不易理解。形象性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来进行思维。事物可以在眼前也可以不在眼前,但头脑中必须有事物的表象。
(2)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比如,先引导幼儿观察蒲公英和它的绒毛在空中飞舞的情景,然后可以教幼儿理解掌握名词“蒲公英”“绒毛”,形容词“雪白”“洁白”,动词“飞舞”“飘落”等。“风”“雨”“声”“磁”等是比较抽象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现象,仅用口头讲解,幼儿难以理解,教师可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并且让幼儿动手实践,用眼观察,这样会使幼儿很轻松地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如“风”,可以拿气球,对着纸片挤压其中的空气,让幼儿看到气球中射出的气流吹动纸片的情景;如“声”,可以把小纸人放在鼓面上,叫幼儿敲打鼓面,幼儿既可听到鼓声,又能看到小纸人在鼓面上跳舞的情景。这样做,幼儿会十分顺利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由于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内在含义,不能理解语言的寓意、转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教师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切忌讲反话,或嘲笑、讽刺幼儿。
特别推荐:教师资格高频考点速记 各科题型强化练习 章节考题猜想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交流区(点图快速加群):(教师群:378498923) 微信号: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