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历年真题>中学教育学真题

2014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初级中学参考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0月20日

2014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初级中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C
5.A
6.C
7.C
8.C
9.D
10.D
11.C
12.A
13.C
14.B
15.C
16.B
17.D
18.C
19.B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E
3.ABCD
4.ABCDE
5.ABCDE
6.ABDE
7.BCD
8.ABCDE
9.ABCD
10.ABC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书面材料分析法,即借助学生的成绩表、作业、日记等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了解;(2)调查法,即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问卷、座谈等;(3)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4)谈话法,是班主任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本方法,具有灵活、方便、容易了解事情细节、有利于感情沟通等特点。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也即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包括:(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
3.(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4.(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5.(1)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学生交往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2)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信息混乱;网络成瘾;群体极化。
6.(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五、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冯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
(1)关爱学生”方面所规定的具体职业行为要求有以下几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该老师因为学生没有买礼物就对学生大骂的现象明显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
(2)“为人师表”方面所规定的具体职业行为要求有以下几点: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案例中老师收取学生礼物的现象就是违背了“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规定

2.李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相关的教育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李老师罚学生在操场上跑15圈以及罚站都属于对学生进行了变相体罚。另外,李老师让学生在教室外站两节课,也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六、论述题(答案要点)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1)遗传。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环境。①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③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④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3)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①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是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做总结,学生背总结”的被动方式。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