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资格 > 中学历年真题 > 中学学科知识历年真题 > 化学学科真题

2021下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22-02-21 17:35:37

2021下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0月30日,高中化学学科考试时间下午16:00-18:00。

2021下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真题获取方式一

在线估分>>2021下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真题获取方式二

小程序估分>>扫码进入教师资格证真题估分小程序↓↓

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估分

一、单选题 (每题3分,共20题,共60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B.可以用浸有高锰酸钾(酸性)的硅藻土做水果保鲜剂

C.可以焚烧废旧塑料以防止“白色污染”

D.用含有重铬酸钾的仪器测试司机是否酒驾利用了乙醇的氧化性

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A项,碳纤维是无机材料。B项,水果中乙烯会被高锰酸钾氧化,所以可以使用其保鲜。C项焚烧塑料制品会增加白色污染。D项是利用乙醇的还原性被氧化。故本题选B。

2.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硅分子式Si0

B.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图片1.png

C.次氯酸的结构式:H—O—c1

D.醋酸的电离方程式:CH:COOH=CH CO0+H.

C
参考解析:化学用语。二氢化硅分子式应该是SiCls,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书写应该为",D项醋酸电离方程式CHACO0HRCILCO0+Hfi。故本题选C。

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相同。

C.sO2、NO、cO2都是大气污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HCl、HNO;都是强酸与氧化亚铁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B项中氧化钠生成Na? Co3,过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氧气。C项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D项中硝酸可以氧化二价铁,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本题选A。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往碳酸镁中加入稀盐酸:图片10.png

B.浓碱溶液中加入铝片:图片11.png

C氯化钙与碳酸氢钾溶液混合:图片12.png

D.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溶液:图片13.png

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A项碳酸镁是不溶物不能拆分,B项中,若是浓酸,可能会发生钝化。C项

CaCl和KHCO是可逆反应,应该用可逆符号。D项惰性电极电解食盐水阳极生成氯气阴极生成氢气和氢氧根。故本题选D。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大量共存的是( ) 。

A图片14.png

B图片15.png

C图片16.png

D.图片17.png

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B项碳酸根和钡离子发生沉淀,C项三价铁和硫氰根会生成血红色硫氰化铁,D项不能确定是酸性还是碱性,如果是酸性则生成次氯酸是弱酸。故本题选A。

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的溶液通入②中,预测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图片18.png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A项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气需要加热,B项中铝和浓硝酸常温下会发生钝化,C项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铝反应先生成氢氧化铝。故本题选D。

7.五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等于电子层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图片19.png

A.z的氧化物可以做光导纤维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R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Y>x

D.z、M、R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由题意得,Z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且Z不是1号元素,所以推出Z是A1,由表可以得出其他几个原子,x: C,Y: N,M : P,R:o。据此看选项。A项做光导纤维的是硅的氧化物,B项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也越强。C项中碳酸酸性小于硝酸。D项同一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往右逐渐减小.故本题选C。

8.“盐水动力”玩具车的电池以镁片、活性炭为电极,向极板上滴加食盐水后电池便可工作,电池反应为2Mg+0+2HL-O=2Mg (OH z。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镁片为正极

B.食盐水为电解质溶液

C.电池工作时镁片**被消耗

D.电池工作时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负极发生

Mg-2e +20H =Mg (OH)2,,正极发生O:+2H:0+4e =40H .。据此做题。镁发生氧化反应,应该是负极,A项错误,C项正确。B项滴加食盐水使其工作,说明加入电解质溶液,D项原电池原理就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故本题选A。

9.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关于该有机物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图片20.png

A.分子式为图片21.png

B.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一定条件下,能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醇、酚、醚、醛和酮。A项根据原子个数比可数得,B项有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使其褪色,C项有不饱和健所以可以发生加聚反应,D项中有羧基和羟基,能发生取代反应。故本题选D。

10.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仅为图片22.png

六种微粒,其中C10-的物质的量随反应进行逐渐变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还原剂是cl-

B.反应后溶液的酸性明显减弱

C.消耗1mol还原剂转移3mol电子

D.消耗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根据题干可知,反应为
图片23.png
:,因此氧化剂为次氯酸跟,还原剂为铵根,故A错误;反应后溶液酸性增强,故B错误;消耗1mol还原剂转移电子3mol,故C正确;消耗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11.合成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片24.png

A.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热效应

B.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图片25.png

D.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热化学。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热效应,故A正确;根据图示可以推断出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故B错误;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图片27.png
故C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本题选A。

1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

图片26.png

B.甲烷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所以的空间结构也是正四面体

C.稀盐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所以稀硝酸与锌反应也产生氢气。

D.碳酸氢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所以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也大于碳酸钠。

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无机化学。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由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因此产物为硫酸钠,二者反应原理不同,故A错误;甲烷与四氯化碳都是空间正四面体的结构,故B正确;稀盐酸与锌反应生成氢气,但是稀硝酸有氧化性,与锌反应生成—氧化氩气体,故C错误;碳酸氢钠微溶于水,碳酸钠溶于水,因此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故本题选B。

13.下列属于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是()

A.认识

B.评价

C.解释

D.模仿

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课程基础。“认识"为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故A错误;“评价”为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故B错误;“解释"为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故C错误;“模仿”为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故D正确。故本题选D。

14.章节教学后的单元测试属于( ) 。

A诊断性测试

B终结性测试

C选拔性测试

D形成性测试

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故本题选D。

15.化学教师常用“浮、熔、游、响、红”五个字概括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这五个字体现了实验观察应该( )。

①全面

②仔细

③准确

④形象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观察的注意事项。

“浮、熔、游、响、红”五个字准确地表现了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体现了实验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熔”表示钠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实验中钠块很小,且在不停游动,能观察到此现象说明实验观察时应该仔细。“游”表示钠在水面上不停的游动,生动形象。综上所述,这五个字体现了实验观察应该全面、仔细、准确、形象。D项正确。

16.有机化学中,还原反应与加成反应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 。

A.从属关系

B.交叉关系

C.对应关系

D.重合关系

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概念。有机化学的还原反应主要指加氢,即是还原反应,又是加成反应。也有很多不是加氢的加成反应,比如水化反应(经基亲核加成),或者与卤素加成.这些都是加成非还原;也有还原非加成的,比如有机物脱氧,就是还原反应。因此二者属于交叉关系。故本题选B。

17.下列关于演示教学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实验开始前,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

B。实验结束后教师要里克服知学生结论

C.实验可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操作

D.教师课前应该做演示实验

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教学。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应该先试做实验,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应该在实验开始前告诉学生观察的主要内容以及观察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辅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但是不能在实验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分享实验结论,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故本题选B。

18.学生学习中采用了以氯气的性质的核心,将氯气的制法、检验、保存、用途等知识组织起来形成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策略,这种策略属于( ) 。

A.预测-联系策略

B.多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C.知识结构化策略

D.先行组织者策略

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教学实施。联系-预测策略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时,有意识地抓住其余理论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物质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的物质的—些列性质先作出自己的预测。然后将预测结果与教材或教师的讲授进行比较,找出正确和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就能把握住终点和关键,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减轻记忆负担;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是指:充分调动各种感觉(耳、口、眼、手、脑等)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地观察和体验,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知识结构化策略是指将事实性知识按照—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只是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的关键是要确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脉络,形成知识框架结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学习新知识材料时呈现—种起组织作用的、概括抽象化程度较高的材料,把新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组织要想学习的材料。本题中学生以氯气的性质为核心,将氯气的其他知识组织起来,属于知识结构化策略。故本题选C。

19.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

A.化学作业除了习题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实验报告等形式

B.教师备课主要是备典型性例题和练习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C.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过程

D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

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教学。教师备课中的“三备"分别是:(1)备内容: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好课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堂课的核心;(2)备学生:每个阶段的学生所认识和学习的内容不同,因此教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对象来备课;(3)备教学:作为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让所教的孩子能学习得更好,因此教师要用好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因此可以分析B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20.在中和滴定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再进行示范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练习。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 。

①讲授法②演示法③练习法④讨论法⑤讨论法⑥参观法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教学。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操作要点应用了讲授法;教师进行示范演示过程中应用了演示法和参观法;教师要求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复习应用了练习法。故本题选A。

二、简答题 (每题12.5分,共2题,共25分)

21.(材料)“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

问题: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6分)

参考解析:在新授过程中主要应用类概念同化策略,具体内容如下:①回顾溶液的导电性,提出问题:为什么溶液具有导电性?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②通过同浓度不同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浓度的不同电解质的导电性不同,从而介绍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③教师播放电解质溶液中的微观粒子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微粒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吗?学生观察总结出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特点。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平衡的概念总结电离平衡的概念,并据此预测可能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寻找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之间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处。⑤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及视频实验验证学生对于电离平衡影响因素的预测。⑥教师的引|导学生将电离平衡一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总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6分)

参考解析: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所需要的条件:首先,寻找并激活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学习相关的已有概念,与“电离平衡相关的知识分别为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知识,通过新旧概念建立联系,初步理解概念含义;其次,将新旧概念进行精确类比,寻找与“电离平衡有相似之处的化学平衡,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处;最后,将相关概念进行融会贯通,使新概念以恰当的方式纳入认知结构中,形成系统的概念网络体系。

22.(材料)化学用语是化学**语言的一部分,化学用语有自身的学科规范要求。现有

化学方程式

图片28.png

离子方程式

图片29.png

单—主观题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什么是离子方程式?(2分)

参考解析:化学方程式是用分子式(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同时需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离子方程式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单—主观题请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4分)

参考解析:

化学方程式: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

离子方程式:碳酸根和氢离子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单—主观题化学教学语言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7分)

参考解析:化学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它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为:

①遵守语言、逻辑规律。化学教学语言应该准确、鲜明、生动,合乎语法,用词恰当;书面语言规范、严谨、详略得当;口头语言句子简短,不过分修饰,符合口语习惯,让学生能听得懂、听得明白。

②适应教育教学要求。讲课语言声音清晰、洪亮、流利,发音标准,语调、语速恰当,有节奏变化;同时应该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趣味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③符合化学学科特点。正确地应用化学术语,确切地表达化学概念和命题,符合化学语言规范;不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能准确、深刻、形象地表达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规律。

三、诊断题 (每题15分,共1题,共15分)

(材料)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下述实验的试管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氧化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答案正确的考生为50%。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单—主观题指出本题的正确答案。(2分)

单—主观题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正确或错误的原因。(8分)

参考解析:

A项,加热条件下,试管中只有硝酸,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则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有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对硝酸分解反应方程式不熟悉。

B项当中浓硝酸加热分解也会产生红棕色二氧化氢,不能说明是木炭和硝酸反应,

C项,硝酸当中N为+5价,而二氧化氮中N为+4价,如果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定有二氧化氮,说明氮被还原。

D项中碳加热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说明是碳和硝酸反应产物。

单——主观题指出本题的解题思路。(5分)

参考解析:本题主要是学生要掌握浓硝酸加热分解和碳和浓硝酸反应两个反应方程式,写出两个反应方程式本题便不会有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 (每题20分,共1题,共20分)

(材料)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师:(投影)“活动探究4”︰将图片31.png

溶于浓盐酸中形成图片32.png

,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图片33.png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图片31.png

的盐酸溶液,用酒精灯微热其中的一支试管,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

学生:(分组做“活动探究4"实验))

教师: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1:加热的试管现象为:粉红色变为蓝色。

教师:很好,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能得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教师:总结的很好,其他同学都**相同的结论了吗?

学生:得到了(齐答)。

教师板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效果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单—主观题请结合上述案例评价该教师教学过程的优点。(6分)

参考解析:该教师教学组织的优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采用实验的的方式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学科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②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在实验之后,注重总结学生得出的结论,关注也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发继续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单—主观题请指出该案例中“活动探究4”设计的不足之处和具体改进方法。(8分)

参考解析:不足之处以及建议的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①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请学生对温度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这—问题进行猜测,同时结合

图片34.png

这—化学反应原理尝试设计实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②观察与分析的引导不足。学生观察得到实验现象之后,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变成蓝色?哪种离子的浓度增加或减少?为什么该离子浓度会发生变化?这说明化学平衡朝着那个方向发生了移动.....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

③没能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过程。通过该实验只能分析温度变化对该化学平衡的影响,但是其他化学平衡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没能进行解释或者说明,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够严谨。建议该老师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其他的化学反应或者化学平衡,保证得出结论的严谨性。

单—主观题该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合适吗?请具体说明。(6分)

参考解析:评价不合适,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很好总结的很好”,这样的评价不够具体,内容也不全面综合,没能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②评价主体一直是教师自己,主体不够多元化。在教学评价中需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③该教师的评价并不注重过程性评价,需要能够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关注结果,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④该老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只是针对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其他学生,这样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

⑤在口头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行为观察、查看实验记录等,便于全面地了解学生。

五、教学设计题 (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是: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教科书《化学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部分内容如下:

图片35.png

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电子难易的程度相差不大,所以在发生反应时,他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的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的结构。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的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氯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元素价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移)电子的过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合价的相关知识。

要求:

1、请回答第1个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2。(2分)

参考解析:思考与交流问题2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什么—定是同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在反应的过程中,电子的得与失或电子对的偏与移都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2、主观题请完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方法过程(不少于300字) 。(28分)

参考解析:(1)思考与交流问题2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什么—定是同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在反应的过程中,电子的得与失或电子对的偏与移都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2)—、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及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能列举中学阶段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2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通过知识内容类比,学会判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通过参与探究活动,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对比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3.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并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愉悦感。本节内容的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向学生展示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

向学生提示: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 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

还原为Fe2+ .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探究,探究新知

1.首先请学生写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反应中的化合价如何变化。学生有的写出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的写出了钠与氯气的反应......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将这些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我们就将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重点分析钠和氯气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2.请字生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由于钠和氯原子间电子的得失而使两元素分别显示+1、-1

3.提出问题: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合价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请大家看课本37页第一段,然后观看动画氯化氢形成的过程及电子对的形成和偏移情况。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即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为还原剂。有电子转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决定了了化合价的升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三)习题练习,巩固新知

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颜色变为褐色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加入Vc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自我总结,分享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查询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资料下载>>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历年真题+高频考点下载

教师资格证备考提分资料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场安排查询>>

300-180.jpg

考试题库>>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试题免费刷

备考资料>>教师资格证各科思维导图下载

零基础如何备考?233网校零基础畅学班购课即送教材,送面试课程,笔试面试一次搞定!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