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学习笔记>中学教育知识学习笔记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速记8.2有效的课堂管理

来源:233网校 2014年8月7日
  • 第1页:一、课堂管理概述

233网校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考点,帮助广大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一次通关攻略,立即查看>>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

讲师视频讲解本节考点出题

高频考点提要
  1.课堂结构;2.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3.课堂管理的原则;4.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5.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高频考点速记
  一、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一)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即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认识,从横向上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中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纵向上看,则包括课堂教学计划之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组织以及时间划配。对于具体一节课的结构把握如何,可以从四个指标来衡量:即量(质量和数量)、序(程序或安排)、度(教学要求的程度、速度、强度)、势(教学情境),它们共同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背景情况:这是影响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课堂文化和课堂设计的状况,以及既有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目标:这是关于课堂教学与管理的总方向的决定因素,集体目标必须与学生个体目标间达成协调与融洽。
  3.课堂规模:课堂规模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数多少,它直接影响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规模越大,对教师要求就越高,对学生的自我约束要求越高,课堂规则越需正式。相反,规模越小,越便于教师有效调控。
  4.凝聚力:是对课堂管理行为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常表现为成员集聚在一起的愿望和高度的承诺,同时尊重和鼓励行为与思想上的个别差异存在。它也是班级中和谐关系、良好班风的反映。
  5.课堂规范:是被课堂中所有人所接受和期待的行为准则和模式,能使人的行为简易化和易于预测,避免尴尬的人际关系,便于教师控制指导学生的课堂行为。
  6.教师领导:指教师作为课堂领导者对课堂的全面影响,包括对课堂进程与发展的影响力,以及对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发展的影响,含正式影响与非正式影响。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1.让全班学生迅速静下心来学习。
  2.坚持要求全班学生予以充分的配合。
  3.对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保持警觉。
  4,有清晰明确的对策应付紧急情况。
  5.教师对同学的注意力要一视同仁。
  6.不要将学生之间作比较。
  7.遵守诺言,付诸行动。
  8.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活动。
  9.尽量把课堂常规事务全权交给学生。
  10.顺利结束课程。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层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page]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又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2.消极的课堂气氛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
  3.对抗的课堂气氛
  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而维持秩序。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一是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二是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三是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四是输出。教师是否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因此,学生因素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其次,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此外,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都会影响课堂气氛。
  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课堂物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时间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光线、座位编排等。能让大多数人觉得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和维持。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效调控和机智应对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素,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营造策略,二者缺一不可。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了解课堂气氛的状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和理智的报考交往的过程。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教师根据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在学生中选择具有说服力的优秀典型,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使其他学生明确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追求的发展目标。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生生关系友善是课堂气氛的基础与反映。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分歧或者矛盾时,教师需要正视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尤其是在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高姿态,主动承担责任,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page]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1.课堂纪律的含义、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2.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2)集体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有两类:一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二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的纪律等。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教师要很好的运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当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他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
  3.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隋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都对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
  (1)课堂情境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主要是指课堂学习情境的安排上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因而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然而过小规模的班级又不经济,所以中小学班级最好以25~40人为宜。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也就是教室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从上课、发言、预习、复习、作业,到写字姿势、自修、教室整洁,课堂常规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的作用。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教学。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又会感染全班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减少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混乱。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课堂活动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习成绩便越好。因此,不应该使他们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等待教师帮助、上课做白日梦以及在课堂上嬉闹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有效地将学生吸引到学业学习上来,使花费在维持纪律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课程表的编制
  课程表是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在编制中要注意:
  第一,尽量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核心课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而将音乐、美术、体育、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
  第二,文科与理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应交错安排,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
  第三,新、老教师教平行班的时间间隔要不同.新教师间隔时间短,以保证第二班的教学效果更优;老教师间隔时间长,以避免简单重复产生乏味感。
  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维持课堂纪律的又一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是因为教学过程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都应认真对待。
  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循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1.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
  奎伊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
  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
  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
  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
  我国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畜等;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
  ①适应不良
  也叫个体人格的适应不良,是指个体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个体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学校中常见学生人格适应不良的症状是注意广度低、多动、寻衅闹事、学术志向水平低和人格的不成熟等。
  ②厌烦
  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太难或太容易,都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兴趣,感到索然无味;而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或语言平淡,也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③挫折与紧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学习和行为上的要求,不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有的学生面临失败或挫折的威胁。而挫折容易使学生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寻衅闹事。也有的学生采取逃避的方式,表现出回避批评、嘲笑及被人抛弃的不利情境的退缩性问题行为。
  ④寻求注意与地位
  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可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和认可,但他发现,教师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他就会故意出现某些问题行为,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并获得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⑤过度活动
  过度活动的学生,有的是由于情绪冲突,有的是由于脑功能失调,使他们对于刺激过于敏感或有过度反应的倾向,因而在课堂上对一些无关刺激也易作出反应从而造成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上,行为冲动,容易扰乱课堂秩序。对于由于生理原因造成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情交往,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而不要滥用药物。
  一般说来,男学生的问题行为比女生要多一些。
  这既可能是由于男孩语言技能发展较慢,导致其社交学习较晚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低年级中女教师多,而使男生出现了学习适应上的困难。
  (2)教师的因素
  ①要求不当
  有的教师要求过严,学生动辄得咎,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有的教师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其他一概不管,这样课堂纪律必然涣散。
  ②滥用惩罚手段
  惩罚虽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从而诱发攻击性或退缩性问题行为。
  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当问题行为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对学生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这更会加剧学生的不满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变本加厉。此外,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当,营造过于强烈的竞争氛围,也会引起不同的问题行为。
  (3)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①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极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
  ②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大众媒体在某些情况下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
  ③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必须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取得较满意的成绩或成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较好的学业成就也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在班集体和家庭中的地位,改善其人际关系,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引进新知识、新内容时,要交代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他们具备进行新的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教师应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导,包括学生将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怎样获得帮助以及完成课堂作业后干什么、完成作业需要多少时间、不能按指定时间完成时该怎么办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足够的信息。指导除言语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写黑板字、放投影或用纸写指导语等多种形式。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会营造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与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而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首先就要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也就是良好的课堂情境结构和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对已经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就要采取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处理。
  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疗法,具体步骤是:①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②制定矫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③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强化时间的安排;④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⑤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行为矫正必须以师生的密切配合为前提。
  对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那些由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矫正效果并不显著,需要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
  (6)协调同伴关系
  有课堂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因此,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创设更多的让他们在班集体中发挥才能和积极作用的机会,使他们能得到同伴的同情、尊重和认可,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在班级中的地位。同时,还要注意制止学生中对他们造成伤害的行为。
  (7)与家长合作
  教师必须主动地与家长合作,互通信息,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233网校讲师为你点拨各章节核心考点,点击查看>>

  同类复习资料:《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预测归纳1-8章

  课程学习: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培训精讲班,跟着老师学习,抓重点,直击考点!!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