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网校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考点,帮助广大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一次通关攻略,立即查看>>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是以共同物质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社会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方面:自然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教育与自然环境、人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联系或关系。社会各要素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问题,即表现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对社会各要素所产生的种种作用,即表现为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发展受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包括三层含义:
①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数量;
②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目标;
③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幺及,性质、发展方向等。
唯物辩证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
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这些基本特征与教育都是相互影响的。
命题点1: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1)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因此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扩大教育的规模。
人口增长率过高使得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学龄人数增长使得班级人数增加,影响教育质量。人口增长还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2)教育影响人口的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长远起作用的手段。一些人口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有人在拉丁美洲做过的有关调查表明:有工作的妇女生育率低于家庭妇女;有专业知识的妇女生育率低于一般农村妇女:受过中等程度教育的妇女的婴儿死亡率低于文盲妇女。在我国的有些调查资料中也反映罔样的倾向。
(3)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第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与对劳动力文化要求的提高相关,因此它就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转化的过程已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生育观和家庭观;
第三,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其中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是人口质量中的物质要素。文化修养包括人们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质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人口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②间接的影响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反过来,也容易理解,国家的教育水平必然通过个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来体现,而个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在人口的素质上,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从宏观上讲就是人口的质量。
另外,从人均国民收入与教育需求的角度也能够体现教育与人口质量的联系。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家和地区人口质量水平,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需求则以教育投资量来衡量。很多数据表明,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是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的。换句话说,个人的收入提高了,有了对精神层次的追求,往往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会对自己再教育进行投资,因此,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的发展,也会促使人们素质的提高,使得人口质量提高,从而促使科技的发展,促使生产力的提高,最终表现在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提升。
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人12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
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
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级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 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百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不足5人。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指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
第一,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第二,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在阶级社会里,人13的阶级构成直接影响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第三,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所谓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人员的构成。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各种专业教育的构成。近年来,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向服务业转移;向智力劳动转移;从一般技术向高新技术转移。
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同时也制约着教育质量。人口地域分布还制约着教育效率,一般来说,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教育相应地比较发达;人口密度稀疏的地区,常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的情况,进而影响教育经费的充分使用,影响教育效率的提高。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人口流动种类: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二是国内贫困地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三是不发达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教育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性别、文化、职业、城乡、流动)
①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
②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
③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很重,中国至少需要最终从农村中转移出至少5亿以上人口:
④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成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的迁移倾向越强烈。在农村,从文化程度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上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每百人中有9.2人转移,依次分别是初中每百人8.3人,小学每百人4人,文盲半文盲每百人仅1.5人。教育可使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2.教育具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其次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3.教育控制人口数量(需求+费用,观念)
教育事业的发展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和家庭观;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也增加了育龄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减少了生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
[page]命题点2: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其他社会现象均有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而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
人才的培养规格,直接反映在教育目的上。而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首先决定于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反而又制约着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方式所要求的劳动力规格,就成为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成为教育的培养目标。
2.生产力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任何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总是受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所制约。一般来说,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成正比的。
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3.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发展制约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
生产力发展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丰富、调整、更新和深化。
5.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的设备状况与社会生产力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更大提高。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受生产力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推动教育的发展。但教育也能反过来直接或间接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生产力是人类凭借和应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而其中,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它还没有被应用于生产时,它还是以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的精神财富。科学知识要从意识形态成为直接的生产力需要经过“物化”的过程。科学知识通过创造发明成为现实生产中的新工具、新工艺,这全是依赖于劳动者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劳动者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恰恰是依靠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了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
美国教育家鲍尔斯和金蒂斯提出的社会化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page]命题点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教育具有什么性质,这是由那个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直接决定的。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欧洲古代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是由于宗教僧侣对教育的垄断;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则是由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层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第一,社会政治经济通过国家的权力机构直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第二,社会政治经济通过经济力量控制教育领导权;
第三,社会政治经济也利用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上的优势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如通过课程计划、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各种教育参考书、录像带、录音带等的审定,决定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要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教育的结果如何,基本上都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不同社会关系的社会便有着不同的受教育权的决定方式。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在一个社会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为谁服务,这是由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结构、内容、管理体制
1)教育结构即教育的构成。教育的构成有两个维度:一是级别,即层次、程度;二是类别,即类型、种类。教育结构的复杂多样,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结构、就业结构、生产部门结构的复杂多样决定的。但生产部门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层次和类型则首先是由国家权力机关直接决定,是由总的教育规划战略决定的。
社会权力机构根据生产第一线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需要,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比例、招生数量、专业设置等,以求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尽可能在级与级、类与类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不同社会关系条件下的教育便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
3)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关系。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上,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来决定着不同的教育体制。
法国、日本:高度的中央集权,决定了学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
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样决定了美国教育的地方分权制,各州有权根据各州实际情况确定颁行各种教育法规,而不是由中央一统到底。
中国:强调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因而在教育上实行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具体实施上的地方分级管理,既有中央的集中,又有地方的灵活。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但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这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论行动、学校的教材和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等,起着巩固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4.教育能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之间不断的互动,由作为政治信息传播的“教”和作为个体的“政治学习”以及内化的“化”共同组成。首先,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政治文化教化,其次社会个体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客体,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政治性和社会性,内化和外化,能动性和主动性,极端性和延续性,共同性和差异性,都实现了互动过程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只有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才能实现。
1)途径:家庭、学校、社会政治组织、大众传媒。
2)方式:政治教育、政治模仿、政治专业训1练、政治实践。
[page]命题点4: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教育是“社会文化进步、改革的基本方法”,是文化控制的“最有效工具”。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上。当文化发展水平低、积累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内容越丰富时,教育内容的选择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其次,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特色。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
4.文化影响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任意的,它既受教育本身规律的制约,也受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制约,特别是受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教育模式是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当社会发展变化时,文化系统一方面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模式来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系统调整自身模式与之相适应。
从不同文化的比较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是与这个国家文化模式相一致的。例如:中国古代文化模式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文化模式则是一种知识型文化模式。这使得中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在目标模式上明显不同。中国古代强调通过修己正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西方则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在社会组织形式上,中国强调“大一统”,而西方则强调“多元化”。这直接导致了东西方办学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西方则强调地方办学,开放、多样。
5.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传统
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即使是处于同等的发展水平和实行的是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教育传统。
中国礼仪文化——讲台式的教育方式。
西方自由文化——圆桌式的教育方式。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文化的过程,就是整理文化的过程。教育将选择为教育内容的文化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如果说文化传递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话,那么传播则意味着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前者是在文化的时间维度上使文化得以延续;后者是在文化的空间维度上使文化得以扩展。在文化传播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不断优化各自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教育不仅具有对既有文化的传递功能,还具有更新、创造文化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一种特定的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的过程,教育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因素。其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特别地,高等学校正在成为文化创造的主力军。最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
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是一定时期特定地域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共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的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闭型。然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使政治、经济、文化已经打破了封闭的格局,从而走向开放和交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渐趋融合。
现代教育也开始走出封闭,在教育的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学习中,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这一促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互相进行学术访问、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使异域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另一个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学习,如引入国外的教材、介绍国外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利用国际互联网等,对异域文化进行选择、判断,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取代,而是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改造原有文化的过程。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思想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分为:
①物质文化:空间物态形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有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主要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③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可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校园文化的作用: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4)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五)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成因
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影响。
(2)学生文化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调试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233网校讲师为你点拨各章节核心考点,点击查看>>
热点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难易分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业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另外,还可扫一扫以下二维码,下载233网校手机APP,考试报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试,还能随时随地免费做海量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