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网校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考点,帮助广大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一次通关攻略,立即查看>>
第五节 教师心理
命题点1: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教师角色
1.含义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构成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学校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教师角色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根据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涉及以下六方面:文化、知识的传递、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楷模和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
(1)文化、知识的传递、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知识以及各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延续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作为现代教师,当前面临着一个怎样传授知识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桶里的水装到学生的碗里去,因此才有“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但现代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今后的学习不再会停留在掌握现成知识的水平上,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只是灌输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掌握学习的方法。
(2)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任务。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没学好,以后可以补上,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很难补上。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本人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处处做到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水平,能够在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灵魂塑造工作呢?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做好六项工作:第一,要提高塑造学生灵魂的效益;第二,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要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第四,要优化德育过程;第五,要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整体效应;第六,身教与爱的教育并施。
(3)班级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组织化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班级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式。学生的各种活动几乎都是按集体方式进行的。任何集体都有领导人。教师的地位、年龄、知识、经验和权利都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集体中负有领导者的责任。教师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在班级集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负有组织和领导的责任。在这里,教师要代表国家执行既定的教育方针,要把握集体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要建立和完善班级中的组织机构,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带领班级成员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二,要指导班级成员制定实施方案;第三,要领导班级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第四,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第五,要协调班级内外的人际关系;第六,要开展对班级成员和班集体的评价活动。
(4)心理调节者
这一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卫生,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的日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教师不仅要能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之中去,而且还要能为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5)学生楷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通过榜样、模范作用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
(6)家长的代理人
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就成了家长的代理人,行使对学生的监护权。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担负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关心、照顾等职责方面与家长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学生(孩子)很自然地会把教师与父母联系在一起,把在家里对父母的期望、要求迁移到教师身上。在某些方面,教师甚至可能比家长更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仅要代表国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而且要代表家长照顾学生的生活,负责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各项合法权益。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要从各方面去关心和照顾学生,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人。
(二)教师角色的形成
教师角色的形成,是指教师逐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及相应要求,通过实践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予以内化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何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只有对教育工作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伟大和神圣之所在,进而产生光荣感、责任感。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教师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教师正式充当了这一角色,有了实践经验后才真正开始具有的。
3.角色信念阶段
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意识和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三)教师的角色适应
1.形象适应
这是指首先在外部形象上要适应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其中包括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和学生对教师角色期待两个方面。
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对教师的认识与看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却因教师的社会责任而对教师的行为与作用有较一致的印象。一个教师要成功地适应职业活动,首先就得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通行看法,甚至是某些刻板的印象,在外部形象上适应教师角色。否则,会因此受到某些非议。
据资料表明,学生所喜欢的教师行为,反映他们所期待的教师品质。学生所认定的教师的好品质,构成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学生在观察、亲近、评价教师时,常常以此作为标准。
因此,教师应尽量适应学生的期待,努力实践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教师对角色形象的适应,实质是教师在外部行为表现上对职业形象的模仿与趋同,这是角色适应的表浅层面。
2.职责适应
就社会职责与分工而言,教师担负着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其社会职业角色是教育者。
因此,教师一方面必须适应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以完成实现人类社会的知识经验的传递,社会人才的培养等;另一方面,教育者这一角色的教育功能与影响又是多方面的,是知识传授者、集体领导人、学生的表率与知心朋友、家长的代理人等多种具体的教师角色或教育功能的集合与概括。这些角色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补充,还有一些相互矛盾。为此,教师必须在执行教育赋予自身的职责基础上,正确处理好自身担任的多种教育角色,在教书、育人、组织管理、交往以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影响、道德教育等方面实现不同角色的独特功能,融合它们的作用,从全局、整体上适应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
3.自我人格适应
这是指教师从个性上进行个人自我修养,达成教师角色心理的内化与人格化,形成稳固的教育人格。教师在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技能,并从形象与职责上进行角色适应之后,还应从自身的人格或个性方面进行塑造与锻炼,培养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教育气质”。从对角色职责的认同、接纳和对角色行为的外部模仿,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职业素质与人格品质,达到教师对角色适应的最高境界。
(四)教师的角色意识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自我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群体才能形成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教师个体也才能不断地调节、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很好地完成教师的社会职责。
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取决于他对这一角色的认知程度。作为一个认识过程,角色认知贯穿于角色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有清晰的角色认知才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恰当地行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效果。教师角色认知的实现是教师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并因此受到不同评价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例如,责任感、自尊感和自卑感都是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它是因具体人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教师自己和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角色期待包括两方面,一是自我形象,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二是公众形象,指他人对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师只有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不断地认同与内化才能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从而减少角色混淆与角色冲突。
(五)教师角色功能
①教师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品德形成;
②教师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行为表现;
③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④教师教育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
⑤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学生集体风气。
(六)教师角色冲突
1.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的冲突
角色与期望关系密切,对某一种职业期望越多,就要求从事该种职业活动的人具有越多的角色职能。而职业总是有范围的活动,某种角色也只发挥某种专门性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多期望的职业活动中,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中突。由于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与影响,教师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常常成为社会公众期望的焦点,被寄予较多、较大的期望。这些期望又因不同的期望主体而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可能同时被满足,造成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与教师角色职能之间的脱节,因而形成了教师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
2.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体角色行为的冲突
人们头脑中存在着的较普遍的教师形象或一致的看法,构成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势。但是,教师在从事角色活动时,总是以不跟他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理想有根本冲突的方式来扮演这些角色。况且教师是不同个性的人,他们对教师角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取向与价值认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就使得教师个人的角色行为与社会上教师角色定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不少教师受到他人对自己行为期望的冲击,甚至遭到非议与指责,在心理上产生矛盾与冲突。
3.角色活动性质与角色活动成果的冲突
教育活动的成效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且,教育活动始终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活动。教师个人很难说清自己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确切的成果。角色活动与活动的成就、个人的努力与他人的工作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使得教师感到自己的角色虽有明确的责任,但角色活动的成果却具有很大的“无形性”或“模糊性”。这种希望看到成果的需要与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与挫折感。
4.角色的责任要求与个人事业成就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实质是教师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有追求个人事业、实现个人生活价值的成就需要,也有追求事业进展时的心理压力。但由于教师重大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行为的表率作用,使其必须与学生随时维持某种持久、密切的关系,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这就使教师自身的追求、个人事业成就就因此而受到影响,加之角色活动成果的“无形性”,很难有事业上的成就感,角色>中突由此而产生。
5.角色职责与不同价值间的冲突
无论是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并存的多元的价值观念与教师角色形成严峻冲突。比如,某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价值观念与标准,并不完全合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但教学强调正面引导甚至灌输,教师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价值观点。此外,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所谓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常常与学生或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相对立,然而他们既要维持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又不得不对学生的观念表示出某种宽容与理解。因而,教师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或对新旧价值观念调适时存在着心理冲突。
6.群体组织特性与教师个人自我形象维护的冲突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个体所处的组织机构的特性与社会声誉,会使个体获得相应l9声誉或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地位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赞誉,以维护强烈的自尊心。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上的人们对他们及其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加之在所有的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的控制性最低,教师很难在学校组织的支持与帮助下,较自由地进行必要的社会人际交往。由于教师的社会关系较为单调,致使个人的自我形象受到一定的损害,导致心理上出现矛盾与冲突。
7.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冲突
这是困扰教师最现实、最剧烈的心理冲突,教师对此冲突的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着他们从事教育活动或职业劳动的积极性。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了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20世纪中期,教师工资虽然不太高,但他们基本上能以社会整体生活水准、相对高的职业劳动报酬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而在当前的商品经济环境中,社会其他职业的劳动报酬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则远远低于社会一般职业,经济分配中出现“脑体倒挂”现象,甚至出现严重的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针对这些现实,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怒心理由此产生。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教师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严重背离而对职业忧心忡忡,心理冲突剧烈,甚至离散心理严重,最终弃教“跳槽”。
(七)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
为了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角色心理与职业行为的适应,特别是尽量避免和化解他们的角色心理冲突,必须考虑下列涉及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人三方面的意见。
1.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在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以自身内部状态来反映社会对教师及其职业的看法,使职业活动带上或被赋予某种意识倾向和心理气氛。因此,应当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正确理解教师角色的特定社会职能与专门性功用。既广泛树立起“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观念,做到尊师重道;又要避免人们因为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多的角色期望。通过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使全社会形成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这将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并以健康的情绪从事教育活动。
2.增加教师的职业劳动报酬,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职业劳动的经济报酬,客观上起着社会对职业劳动成果价值认定的作用,并成为衡量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针对当前教师经济待遇偏低的现实,应较大幅度地增加教师的劳动报酬,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其职业价值相适应。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激励教师职业积极性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又是提高教师职业劳动效率的保健性心理条件。否则,教师职业积极性的增强、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将很困难。
3.加强对教师劳动过程的管理,及时进行角色活动的成就测评
教师劳动的质量虽然最终落实在目标上,但却直接反映在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教师角色活动的成果具有“无形性”,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不应实施目标管理,而应当是对教师劳动过程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辅之以对教师劳动成就的测量与评价,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就,心理上有完成任务的趋合感。这样,不仅会消除一些角色冲突,而且还会使教师的角色行为即时得以强化。
4.学校的人际组织工作要“外开内合”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心理单元,它既是教师人际关系的心理结合体,又与外部社会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作为教师相互间和教师与社会发生心理联系的中介,学校必须充分发挥组织的社会心理的互动与促动功能。一方面以多种途径、方式向社会开放,发挥教育组织特殊的影响,此所谓“外开”;另一方面则以此融洽校内教师间的心理联系,形成人际互助的心理氛围,此所谓“内合”。通过“外开内合”,帮助教师以自立与互助来丰富、发展社会关系,实现个人自我形象的社会维护。
5.教师个人要充分认识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对教师职业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向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但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事业。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树立教育的社会事业价值观。这种基于事业的价值认定与取向,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甘于奉献、乐育英才的思想基础。此外,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有效地采用一些心理调适方法,有助于角色心理的适应与角色冲突的化解和消除。
[page]命题点2: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并随之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和运用教材、组织教学、教学媒体使用)、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机智等。
1.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者发展的程度如何最根本地决定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
2.良好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表达又可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恰尔德认为,良好的教师口头言语表达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要点指示明确;
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运用易于接受的语言;
③不用含混不清或拼凑的语言;
④多用简练、富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式语言;
⑤恰当地运用比喻与隐喻;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层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⑥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
⑦讲授应尽早进入主题:
⑧讲授重点应要言不烦;
⑨增强语言效果,发音应注意抑扬顿挫;
⑩利用辅助性语言,辅以动作表情。
3.教学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能力包括对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组织及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激发,维持、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4.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指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特别是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它表现为:克制;对学生体验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的能力;对情境的自信;临场表现的天赋。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自身知识的丰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些都是外在的、可见的。除此之外,许多时候教师是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习者的影响是终身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习者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定。有效的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热爱,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2)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的性格。
3)良好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在自我认知方面,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分析、合理的自我评价;在自我体验方面,能做到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调节。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行为特征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page]命题点3:教师的成长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师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一般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
一般来说,为培养和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多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3.进行专门训练
要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其关键程序有:
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研究表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是可以教给新教师的,新教师掌握这些知识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教学。但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仅仅有了有限程度的提高,同专家教师相比还有距离。这说明,仅靠短期训练来缩小专家与新手的差别是不够的。
4.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科顿等人于1993年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
①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包括课程方面、学生方面等,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
②教师开始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理解这一问题。他们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理解。提出问题后,教师会在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如果搜寻不到,教师就会去请教其他教师或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这种调查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③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了明确的表征,教师就开始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④考虑过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①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所共享。
④行动研究。为弄清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page]命题点4:教育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因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了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帮助教师有效地应对压力,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伍尔若和梅将教师职业压力按性质的不同分为五类:
①中心压力——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例如,某次课的幻灯片丢了:
②外围的压力——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情节,例如,换到一所新的学校或长期的人际关系冲突:
③预期性压力——教师预先考虑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例如,与校长将要进行一次谈话:
④情境压力——教师现在的心境:
⑤回顾压力——教师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的评价。
2.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
②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③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就相应地表现出更少的职业倦怠,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越强,其倦怠感越低。教龄越长的教师,一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及担负的责任相对越多,但他们的体力和精力相对欠缺,特别是那些已为人父母者,工作之余的大量时间都用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上,因而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就没有未婚者明显,这可能使他们在工作中更易表现出较多的情绪衰竭。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个体积极地自我调适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个体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和态度改变等。
(1)观念的改变
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要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也要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身实际,对工作做出合理期望,勇于接纳自己。既要努力工作,也要学会休闲,张弛有度。
(2)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
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当自己有职业倦怠的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主动应对,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积极认知,理智、客观地看待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形成面对压力的良好心态。如有必要,应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3)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
合理的饮食和锻炼,尤其是锻炼,是一种精神娱乐法,可以分散教师的注意力,从而让教师放松紧张的情感和身体。
2.组织的有效干预
组织干预的思路是通过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1)注重引导,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
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其中包括促进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和失败时加以引导,使之正确归因。
①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调查,开展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观念、事业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③建立与教师定期谈话制度。做到经常与教师谈话,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体贴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精神上尽量满足教师多方面、多层次的合理需要,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教师缓解过度的紧张、焦虑和困惑的情绪,使他们安心工作。
(2)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温馨与和谐
①建立民主环境。要真诚地面对教师,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和组织的管理思想融为一体。
②创造物质环境。校园是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通过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温馨。
③优化精神环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引导得好,教师就会心情舒畅。要重视优化教师的精神环境,促进教师集体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3)提供进修机会和舞台,激励教师充分发挥才能
学校领导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发挥才能的舞台,鼓励教师大胆工作、开拓探新、积极创造。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以诚相待,协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学校要当好教师的坚强后盾。对于教师的困难多给予关心,想办法解决;做好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待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233网校讲师为你点拨各章节核心考点,点击查看>>
热点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难易分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业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 |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另外,还可扫一扫以下二维码,下载233网校手机APP,考试报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试,还能随时随地免费做海量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