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考点: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有决定作用,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
考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考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
(2)环境: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4.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考点: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性等,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课程标准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考点:课程计划 VS 课程标准 VS 教材
(1)课程计划,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 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
6.教学就是智育
考点:教学 VS 智育
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通过教学进行。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
7.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中,教学是首要任务
考点: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8.班级就是班集体
考点:班级与班集体的概念
班级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级与班集体是包含关系,班级不一定是班集体。
9.负强化就是惩罚
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过程,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过程。
(2)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0.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一种线性关系
考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越好。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当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学习效果会下降。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又称倒U形曲线表明: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11.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学习
考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两类: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的特点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而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不是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的排列、组织或转换,然后再同接受学习一样,将之内化,以便将来再现或运用。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是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是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如命题、概念、表象及已有意义的符号等)
奥苏贝尔指出,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学习。
12.顺向迁移一定是正迁移
考点:迁移的类型
(1)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如学会汉语拼音阻碍英语字母的掌握。零迁移又称为中性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可能不发生相互影响,它是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其得到充实。
13.教材就是教科书
考点:教材 VS 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
14.德育的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考点: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本质的区别。
联系:(1)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2)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方面内容。
15.课外活动就是校外活动
考点:课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是指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
校外教育是指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pxx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