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31.案例:
苏老师在《现实主义美术》一课上,时而讲社会背景,时而讲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时而讲解画家的逸闻趣事,还列举了二十几幅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在讨论环节,苏老师展示米勒的作品《晚钟》,然后问大家:哪位同学能尝试鉴赏一下这幅作品?学生们感觉可说的东西很多,却无从说起.....
问题:
(1)为何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无所适从?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2)请对该教学案例提出改进建议。
32.案例:
马老师上了一学期篆刻课程。
第一单元是“秦汉、明清印章欣赏”,引导学生学习印章的起源、篆法、章法、刀法、风格、代表人物等,欣赏秦汉、明清印章作品,写出短文,填写自评表。
第二单元是“篆刻的技法”,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和设计本小组的学习计划,临摹、实践、探究,体验篆刻技法,作业完成后开展学生互评。
第三单元是“篆刻创作”,教师介绍印章的文化内涵,与学生德育整合,要求学生为自己和父母刻印(全家福) ;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格言刻印,制作全班的《格言印谱集》,展示全班同学的篆刻作品集和学习档案袋,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篆刻学习报告。
问题:请结合课例,说明马老师在各单元教学中,分别应用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哪些评价方式?
31.参考答案
(1)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无所适从,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正确的美术作品鉴赏方法,
①苏老师在授课时,时而讲解社会背景,时而讲解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奇闻轶事,并没有按照美术鉴赏课正确的逻辑和欣赏顺序来进行,导致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②苏老师在授课时列举了二十余幅作品,课程的时间有限,并不能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总体评价等方面,没有办法深入了解作品,导致课堂没有突出教学重点。
③苏老师在让学生尝试鉴赏的环节,提出的问题较为笼统,不具有引导性。
(2)鉴赏课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来深入分析,不宜分析过多的美术作品;
②在讲授新课,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注意问题的引导性,有条理的进行讲解,可以从的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总体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同时强调现实主义艺术的共性特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
③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有引导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比较、提问以及情境教学法,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引导性;
④在让学生尝试鉴赏的环节,建议提出引导性较强的问题,例如: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哪些表现技法?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总之,想要上好一堂美术鉴赏课,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加美术素养。
32.参考答案
(1)马老师在第一单元授课时让同学们写出短文,填写自评表,在第二单元授课时,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并进行互评,这些体现了课标中提倡多主体评价的实施建议,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2)第三单元马老师让学生展示作品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的实施建议,对学生作业用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3)第三单元马老师让学生制作档案袋并写出学习报告,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注重质性评价的实施建议,提倡成长记录评定。成长记录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能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教师能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成长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免费注册233网校会员,获取教师资格证真题!点击注册>> |
面试报考: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