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
1.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能发挥教育的作用,蕴含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2.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之一是()。
A.学校 B.教材 C.教学方法 D.受教育者
3.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漫话
4.影响受教育者数量与质量的社会决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社会文化
5.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6.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很多,其特殊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 小组教学 D.现场教学
7.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迸行系统阐述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特拉普 C.夸美纽斯 D.班杜拉
8.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有的人天生嗅觉灵敏,运动能力强;有的人天生听觉发达,记忆
力好。说明身心发展具有()。
A 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体差异性 D.顺序性
9.制约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因素是()。
A.政治、经济、文化 B.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课程理论
C.教育目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 D.社会、文化、儿童
10.在教育实践中规定,教师不得随意谩骂,体罚或变相惩罚学生,说明学生作为独立
个体,依法享有()。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个人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11.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儿童社会经验改组和改造的教育家是()。
A 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洛克
12.规定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
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教育概念是()。
A 学制 B 学校教育 C 正规教育 D 国家教育
13.为人身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条件的因素是()。
A 教育因素 B.遗传因素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环境因素
14.决定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因素是()。
A 教育媒介 B.教育理论
C 教学目标 D 教育目的
15.对人全面发展起方向和动力作用的教育因素是()。
A 体育 B.德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 智育
16.教育发展史上主张“教师中心论”的教育家是()。
A 斯金纳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 康德
17.教学计划编制的核心()。
A 设置课程科目 B.学科开设顺序
C 教学时间安排 D 教科书选择
18.教材的主体部分()。
A 课程标准和讲义 B.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C 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19.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并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直观感知的教学
方式是()。
A.观察法 B.演示法 C 实验法 D 练习法
20.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其认识活动的特殊性指()
A 间接性获取知识 B 获取间接经验
C 教师引领的间接性 D.同学互动参与的间接性
21.传统五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
A 检查复习 B.讲授新教材
C 巩固知识 D.布置课外作业
22.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
A 教师备好课 B.教师上好课
C.做好课外辅导 D.完善考试制度
23.学校德育最基本的教育途径()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校内外活动C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D 学校的团体活动
2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A.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25.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财产 B 班级信息
C 班级学生 D 班级学业成绩
26 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A 小组教学 B 分层教学
C 现场教学 D.个别教学
27.最凸显学校文化特色具有一定适应性与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形态是()
A.学科课程 B 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 潜在课程
28.新课改理论下倡导的师生关系本质()
A.授受式关系
B 教与学的双边
C 共同创生
D.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
29.主张“教育事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古希教育家()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维多里诺
30.校园文化的核心()
A 学生 B.教师上好课
C 学校观念文化 D.校园硬件设施
31.提出儿童发展最近发展区假设的教育家()
A 赞可夫 B.维果斯基
C 皮亚杰 D 马卡连柯
32.人类与动物区别的本质特征
A.劳动
B.本能
C.知识
D.意识
33.在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培养劳动者是( )
A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教育质量标准
3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其发展具有( )
A 可能性和可塑性
B.现实性和潜在性
c.现实性和特殊性
D.现实性和可塑性
35.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素养( )
A.思想品徳素养
B.教育素养
C.学科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侣导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能力课程()
A.基础性
B.拓展性
C.研究性课程
D.技能型课程
37.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类术语和抽象知识,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
B.直观
C.循序渐进
D.启发式教学
38.教师进行课时计划时的核心环节( )
A 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多媒体设备及设施
39.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
A.教学科研工作
B.后勤服务
C.思想政治建设
D.教学工作
40.把道德情感放在中心位置的道德教学模式( )
A 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