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解析】少年期是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少年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所以是“危险期”。
3.C【解析】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4.D【解析】由教育学理论可知,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诺笃尔普。
5.C【解析】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6.D【解析】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A属于循序渐进原则,B属于因材施教原则,C属于巩固性原则。
7.A【解析】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知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8.B【解析】由授课制演变史可知,16世纪的欧洲是班级授课制的首行时代。
9.A【解析】环境为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10.A【解析】英国是实行双轨制国家的代表。
•73•
6.B【解析】上课开始时为使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而进行的工作就是组织教学。
7.B【解析】学校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师生可以积极参与,又富有特色。
8.A【解析】夸美纽斯奠定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9.B【解析】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0.C【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1.D【解析】此题考查回忆的含义,注意和再认区分开来。
12.C【解析】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题干描述的行为符合C项。
13.A【解析】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14.C【解析】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5.B【解析】题干所述例子为谐音联想法。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利用谐音联想法帮助记忆是其中一种。
16.D【解析】由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可知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17.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提出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场所中活动,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学生的生命健康权、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18.C【解析】略。
19.B【解析】聚合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
20.A【解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被动接受知识的,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套题推荐:
4套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
5套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仿真题及答案
临考教师资格:花最少的时间、告别盲目备考,讲师带你快速秒杀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