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押密试卷及答案(一)

来源:233网校 2015年3月9日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C 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它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答案]A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4.[答案]A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5.[答案]A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答案]C  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相对,它是一种分班级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初尝试于西欧16世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给以理论上的确定,l9世纪开始在世界各国大规模推广,一直沿用至今。
7.[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练习法的定义。
8.[答案]B
9.[答案]B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由奥苏伯尔提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由加涅提出,强调学习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代表思想是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0.[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德育原则。
11.[答案]A  专断型课堂管理主要依靠教师的权利和课堂纪律;放任型的特点是放任自流,教师放权;民主型是教师在与不在学生的表现是一样的。
12.[答案]B  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所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当人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在意识中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其他事物则模糊不清。
13.[答案]B  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概念。
14.[答案]B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的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所以通过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15.[答案]B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样的现象即刺激的泛化。条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后,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无条件刺激制约的无条件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则叫做条件反射。记忆术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用来提高记忆效果。本题中,“银”与“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学生把“银”认做“很”,是一种刺激的泛化现象,因
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6.[答案]C  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17.[答案]C  “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
18.[答案]C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从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角度为教学提供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重要教育理论。
19.[答案]C  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
20.[答案]C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21.[答案]B   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二、辨析题
1.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错误。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导力量是学校,具体地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班主任在与社会协调、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中,可依托社区教育机构的力量。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
4.此观点是正确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它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
1.(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3.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4.学生习得的原理或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通过教学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迁移量是随着讲授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方式而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许多优秀教师就是使用了最佳教学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促进迁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方法: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②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③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娄老师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
答:娄老师通过让学生演讲来进行自我教育,使用了品行修养指导法。
对于第一个要有印迹书的同学和最后拿到有印迹书的同学,娄老师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学生演讲的内容是一种正面的思想教育,是说理教育法。
2.娄老师的德育艺术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
答:娄老师让同学们说自己应该得到有印迹书的理由,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开始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娄老师没有把同学们批评一顿,而是调动同学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3.结合案例阐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答:(1)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娄老师从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的情况出发,让同学们通过演讲谈应该得到书的理由,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精采的演讲和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使同学们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同学们通过理智权衡,表现出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产生了道德意志。大家都想得到有印迹的书,出现了道德行为。
(2)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在开学的第一天,通过发书这一活动,娄老师抓住其中具有的教育性,积极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开始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在娄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学生的新的道德认识战胜原有的道德认识,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学生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娄老师分书的教育,还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2.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
(2)该阶段的主要思维发展特征是:①中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②能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对假设进行推理。③这一阶段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

试题推荐:4套《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 6套《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仿真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新浪微博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