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C
参考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其中,可逆阶段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此时这种共同约定的规则具有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
2.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A.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B.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C.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D.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
参考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因此本题选D。
3.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具体运算阶段
D.习俗水平
D
参考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第1、2阶段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使用第3、4阶段的道德推理,只有大约35%的人在16--25岁之后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故本题选D。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研究的是(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科尔伯格
D.罗杰斯
C
参考解析:皮亚杰独创临床研究法,即谈话法,通过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来揭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科尔伯格则开创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是对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以此来判断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5.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C
参考解析: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级,即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因此,第二个阶段是认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