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执业药师药剂学知识点:表面活性剂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能增进药物的吸收也可能降低药物的吸收。如果药物系被增溶在胶束内,则药物从胶束中扩散的速度和程度及胶束与胃肠道生物膜融合的难易程度,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药物可以顺利从胶束内扩散或胶束本身迅速与胃肠黏膜融合,则增加吸收,如用吐温80能明显促进螺内酯的口服吸收。临界胶束浓度以上的去氧胆酸钠可使水杨酸的胃肠转运率增加100%~l25%。表面活性剂溶解生物膜脂质能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吸收。
2.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分子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解离而带有负电荷,在酸性条件下则带有正电荷。因此在两种不同带电情况下,分别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生电性结合。此外,表面活性剂还可能破坏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盐键、氢键和疏水键,从而使蛋白质各残基之间的交联作用减弱,螺旋结构变得无序或受到破坏,终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而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相对较小。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小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用于静脉给药的毒性大于口服。供静脉注射的Poloxamerl88毒性很低,麻醉小鼠可耐受静脉注射l0%该溶液10ml。
阴离子及阳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就有强烈的溶血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较轻微,吐温类的溶血作用小,其顺序为:聚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4.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表面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造成皮肤或黏膜损害。例如季铵盐类化合物高于1%即可对皮肤产生损害。十二烷基硫酸钠产生损害的浓度在20%以上,吐温类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很低。
五、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增溶作用的应用
(1)解离型药物的增溶:解离型药物往往因其水溶性,进一步增溶的可能性较小甚至溶解度降低。当解离型药物与带有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混合时,在不同配比下可能出现增溶,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和不溶性复合物等复杂情况。一般表面活性剂的烃链越长,出现不溶性复合物的可能性越大。解离型药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伍很少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但pH值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增溶量。
(2)多组分增溶质的增溶:制剂中存在多种组分时,对主药的增溶效果取决于各组分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多种组分与主药竞争同一增溶位置使增溶量减小,某一组分吸附或结合表面活性剂分子也造成对主药的增溶量减小,但某些组分也可扩大胶束体积而增加对主药的增溶。
(3)抑菌剂的增溶:抑菌剂或其他抗菌药物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往往被增溶而降低活性,在这种情况下须增加用量。
(4)增溶剂加入的顺序:在实际增溶时,增溶剂的增溶能力可因组分的加入顺序不同出现差别。
一般认为,将增溶质与增溶裁先行混合要比增溶剂先与水混合的效果好。另外,在增溶药物时,达到增溶平衡(即维持稳定的澄明或混浊状态)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在使用中无需稀释,则用二元相图选择配比较好。
2.乳化作用(详见第六节)
3.润湿剂(详见第七节)
4.表面活性剂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表面活性剂除用于增溶、乳化外,还常用作助悬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或杀菌剂等。
(1)起泡剂和消泡剂:泡沫是一层很薄的液膜包围着气体,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一些含有表面活性剂或具有表面活性物质的溶液,当剧烈搅拌或蒸发浓缩时,可产生稳定的泡沫。这些表面活性剂通常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高的HLB值,在溶液中可降低液体的界面张力而使泡沫稳定,这些物质即称为“起泡剂”,在产生稳定泡沫的情况下,加入一些HLB值为l~3的亲油性较强的表面活性剂,则可与泡沫液层争夺液膜表面而吸附在泡沫表面上,代替原来的起泡剂,其本身并不能形成稳定的液膜,故使泡沫破坏,这种用来消除泡沫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消泡剂”。
(2)去污剂:去污剂或称洗涤剂是用于除去污垢的表面活性剂,HLB值多为l3~16。常用的去污剂有油酸钠和其他脂肪酸的钠皂、钾皂、十二烷基硫酸钠或烷基磺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消毒剂和杀菌剂:大多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用作消毒剂,表面活 性剂的消毒或杀菌作用可归结于它们与细菌生物膜蛋白质的强烈相互作用使之变性或破坏。这些消毒 剂在水中都有比较大的溶解度,如苯扎溴铵为常用广谱杀菌剂,用于皮肤消毒、局部湿敷和器械消毒。
相关推荐:
责编:z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