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p450酶系的抑制剂和诱导剂
许多药物都可以对p450酶产生诱导或抑制作用,如苯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妥英钠和地塞米松等可以诱导p450酶,使其活性增加,当其他药物与这类药物合用时,可以使前者的代谢加速;而氯霉素、别嘌醇、酮康唑、西咪替丁和异烟肼等可以抑制p450酶,使其活性降低,从而使药物的代谢减慢,因此当药物与上述的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合用时就有可能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八)影响肾排泄的因素:
药物经肾脏排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尿液pH值可以影响药物的解离度,进而影响到药物经肾小管的再吸收,因为非解离型的药物易于被肾小管再吸收。一般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于排出,而碱性药物则易于在酸性尿液中排出,这一规律可被用于某些药物的中毒治疗。
(九)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简单扩散或主动转运的方式自胆汁排泄而后进入十二指肠,再经粪便排出体外。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在肠道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十)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1、 药峰时间和药峰浓度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称为药峰浓度(C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即为药峰时间(tmax)。两者是反映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指标,常被用于制剂的质量评价。
2、 表观分布容积(Vd):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报考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其本身不代表真正的容积,只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的程度,因此无直接的生理学意义,对于单室模型的药物而言分布容积与体内药量X和血药浓度C之间存在下列关系:Vd=X/C。
3、 消除半衰期 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0.693/k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它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被用于制剂的质量评价。
5、 生物利用度 (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AUCext·Div
绝对生物利用度F=—————×100%
AUCiv·Dext
AUCT·DR
相对生物利用度F=——————×100%
AUCR·DT
6、 消除率(C1)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掉,它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另一个重要的参数。C1=k·Vd。
(十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1、 胆碱能神经:①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②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③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经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神经。④运动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也属胆碱能神经。
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属此类。
(十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1、 胆碱受体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一些胆碱受体对以毒蕈碱为代表的拟胆碱药特别敏感,分布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称为M胆碱受体或M受体。而另一些受体对烟碱特别敏感,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又称为N胆碱受体或N受体。N受体有两种亚型,在神经节细胞上的称为N1受体,在骨骼肌细胞上的称为N2受体。
2、 肾上腺素受体 与NA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肾上腺素受体又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 α受体和β受体有α1、α2、β1和β2等不同亚型,它们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组织和细胞分布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