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此类药物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1960年用于临床的氯氮卓,此後人们通过消除与生理活性无关的基团,和对分子结构中活性较高的部分进行拼环等改造,开发出了副作用更小,在体内更稳定的苯二氮卓类新药,其中的地西泮又名安定,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
[主要品种]
氯氮卓、地西泮等。
[作用机制]
放射配体结合试验证明,脑内有地西泮的高亲和力的特异结合位点苯二氮卓受体。其分布以皮质为最密,其次为边缘系统和中脑,再次为脑干和脊髓。这种分布状况与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GABAA受体的分布基本一致。电生理实验证明,苯二氮卓类能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还有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相结合的作用。GABAA受体是氯离子通道的门控受体,由两个α和两个β亚单位(α2β2)构成Cl-通道。β亚单位上有GABA受点,当GABA与之结合时,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在α亚单位上则有苯二氮卓受体,苯二氮卓与之结合时,并不能使Cl-通道开放,但它通过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而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不是使Cl-通道开放时间延长或使Cl-流增大),更多的Cl-内流。这就是目前关于GABAA受体苯二氮受体-Cl-通道大分子复合体的概念。现在苯二氮卓受体/GABAA受体的基因密码已被克隆,并在爪蟾卵上得到表达。
[药理作用]
苯二氮卓类是抗焦虑、镇静、催眠、抗肌强直、抗癫痫等的常用药物。
研究发现,与情绪有关的边缘系统中隔区、海马和杏仁核中存在有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特殊受体——苯二氮卓类受体,这些神经元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下,电活动明显降低。因而对焦虑症的紧张、忧虑、恐惧、不安等症状产生治疗作用。
苯二氮卓类受体的中枢作用主要与增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功能有关。γ-氨基丁酸是重要的中枢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而致超极化。根据目前关于生物膜上液体镶嵌模式概念,认为苯二氮卓类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γ-氨基丁酸调控蛋白及氯离子通道在神经细胞膜上组成一个超分子功能单位。一般情况下,γ-氨基丁酸受体被调控蛋白所掩盖,妨碍了γ-氨基丁酸受体的暴露与激活,因而抑制了受体与γ-氨基丁酸的结合能力。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调控蛋白的构型,解除了γ-氨基丁酸受体的抑制,于是呈现中枢抑制作用。目前认为这是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镇静、催眠的机理。
某些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小剂量可减弱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中突触前抑制,因而抑制多突触反射,从而呈现出中枢性肌松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缓解考试,大收集整理各种神经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引起的肌强直,以及局部病变引起的肌肉痉挛和破伤风惊厥。
本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脂溶性高,易进入脑组织。静脉注射给药起效快,但又较快地转移到其它组织(如脂肪),故作用时间短。主要由肾排泄。有相当部分进入肠肝循环,连续使用有蓄积性,长期服药可以成瘾。
[不良反应]
催眠剂量的此类药物可引起眩晕、困倦、乏力、精细运动不协调等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会造成共济失调、运动能力障碍、皮疹、白细胞减少,久服会引起耐受和依赖。
[毒副作用]
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这是一类具有良好抗焦虑作用及催眠作用的药物,且副作用较小,故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这类药物虽然成瘾性较小,但如果长期或大量使用,也会产生依赖现象。
[禁忌]
孕妇和哺乳妇女忌用。